索引号: 11371083004367045M/2006-00009 文号:
公开范围: 面向社会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发布单位: 乳山市发展和改革局 发文时间: 2006-01-01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有效性/截止日期:
乳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 发布日期: 17:26:29
  • 文章来源:乳山市发展和改革局
  • 点击次数: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我市站在新起点、实现新跨越的关键时期。编制和实施好“十一五”规划,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本《纲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党的十六大以及十六届三中、四中和五中全会精神,立足乳山现实基础和未来走势而编制。规划期为20062010年,共分十章。第一章阐述“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与环境;第二章提出指导思想、指导方针和目标任务;第三至第九章分别从产业发展、对外开放、城建环保、和谐社会等方面提出今后五年的发展思路及重点;第十章提出实现“十一五”发展目标的支撑保障体系。

本《纲要》是指导今后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性、全局性的战略性文件,也是编制各类专项规划以及制定年度计划和各项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 现有基础和未来发展环境

 

 “十五”期间,全市上下按照建设“小而特、富而美”新乳山的总体思路,坚持以投入为主线,强化开放、民营两大动力,实施借韩、借青、借旅三大战略,构筑优化“三区兴城、四带兴经”发展格局,全市经济社会保持了超常规跳跃式发展的良好态势。

“十五”的五年,是乳山解放思想、加压奋进、干事创业的五年,是乳山广借外力、营造合力,打造新优势、开创新局面的五年,是全市改革开放取得辉煌成就、人民生活极大改善、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的五年。

——综合实力进入百强。五年间,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6.9%,比“九五”提高了3.9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5.5%,比“九五”提高了5.1个百分点。在全省30强位次逐年前移的基础上,2003年一举跻身全国综合发展百强县行列,2004年排名前移至第74位。

——产业结构显著优化。三次产业构成比例由2000年的19.945.334.8调整为2005年的11.259.629.2。五年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3.2%,上市企业实现“零”的突破,首次拥有了纳税过亿元企业;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达到36万亩;民营经济对地方财政的贡献率提高到4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0.4%;旅游业发展迅速,在三产中的龙头地位更加显现。

——园区建设快速崛起。按照“特色化建设园区,聚集化发展产业”的思路,整合资源,完善设施,园区建设步伐加快、迅速崛起,形成了“两区六园”齐头并进、三大特色园区竞相开发的互动局面。五年间,各类园区累计投入基础设施配套资金8亿多元,基本达到了“七通一平”,为招商引资搭建了新平台,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发展最具潜力的增长点。

——对外开放卓有成效。承接良好的载体优势,坚持外向、横向、跑上三位一体,深入推进“借韩、借青、借旅”战略,推动对外开放领域拓展、层次提升、项目优化。五年间,利用国外资金、国内资金年均分别增长51.3%82%,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5.1%;跑上争资成效显著,五年累计到位资金15亿元。

——载体功能日臻完善。五年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40亿元,是“九五”的12.2倍。推进城区的“南扩、东拓、西展、北环”,拉开了城市建设大框架,建成区面积扩大了1倍;开通了银金大道、环城道路等多条城市主干道,改造农村公路1300多公里,“四横四纵一环”的区域公路网络全面形成。城市载体功能日趋完善,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59%,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达到100%

——城市形象大幅提升。五年间,荣获了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安全诚信城市50佳、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全国科普示范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和山东省园林城市、山东省第五、六届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市、全省社会文化先进市、全省双拥工作模范市等称号。银滩旅游度假区荣膺国家AAAA级旅游区,山巨山禺晋升为国家级森林公园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五年间,共取得国家级重大科技成果28项,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1%;计划生育政策得到全面落实,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1‰以下;累计投资1.5亿元,实施了城乡医疗卫生设施配套改造,深入推行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多元筹资2亿多元对教育基础设施进行了优化升级,与外合作建设了山东外事翻译学院全日制大学,全市青年同龄人口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比“九五”提高了15.7个百分点;精神文明、民主法制建设扎实推进,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外事侨务、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等事业成绩显著。

——人民生活极大改善。五年间,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9.9%和16.4%,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10720元,增加4680元;有线电视入户率达73%,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59%,家庭电脑普及率达到 15%,因特网用户达到5.5万户;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工伤保险覆盖面均达到95%以上,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占适龄人口的60%,城市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5%以内;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0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0平方米。

——思想观念空前解放。五年间,坚持以思想解放为先导,分阶段逐层深化思想解放,实现了思想解放与区域发展的互促共进。以“学南方、促发展”为主题,形成了“超常规跳跃式发展”的共识;以“加快发展、提速求质”为主题,形成了“追兵也是标兵”的共识;以“学强赶强超强”为主题,形成了“全国百强位次前移、全省强县跻身前列”的共识;以“四破四增”为主题,形成了“站在新起点、实现新跨越”的共识。通过一系列活动,全市上下思想观念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成为创新发展、合力跨越的强大精神动力

承接“十五”的良好基础,“十一五”的乳山将面临新的发展环境和机遇:随着新一轮国际资本、产业加快向我国转移和国内“南资北移”步伐加快,乳山借力发展的机遇将进一步增多;随着环黄渤海经济圈的崛起和半岛加工制造业基地、山东旅游黄金海岸线的规划建设,乳山将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承接周边辐射,经济发展和扩张的空间更为广阔;随着半岛城市群的加快形成和山东省城市布局的大整合、大调整,乳山“区域次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更为突出,为加快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外部条件和现实可能。特别是“十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十一五”的更快更好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通过甘当配角、借外兴内,“三借”战略深入实施,开放水平日益提升,在承接辐射中实现了超常规发展,大提升、大对接、大融汇的条件更加成熟;通过优化布局、集聚发展,“四带兴经”的发展格局加快构筑,区域特色经济板块日渐显现,经济结构在变化中趋于优化,加快发展的产业基础更加牢固;通过以城带园、城园并进,催生起以特色园区为轴心的环城工业隆起带,带动了传统板块与新兴板块齐头并进,工业支柱产业更加鲜明、拉动效应更加突出,积累了跨越发展的强大能量;通过内改提质、外延扩量,加快推进“三区对接”工程,拉开了城建大框架,拓展了发展空间,城市基础设施、区域交通网络更为完善,依托大载体、承接大辐射、推进大发展的支撑能力越来越强;通过以人为本、统筹发展,妥处历史积存矛盾,关注群众生产生活,协调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实现了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全市上下呈现出风正气顺、心齐劲足的大好局面,使乳山在新一轮发展中具备了先发优势和基础条件。

良好的基础和全新的机遇共同昭示乳山未来五年的基本走势:一是在发展走势上,乳山将由一般性承接转向层次性对接;二是在产业走势上,乳山将由碎石型分散工业转向链条式特色集群;三是在城市走势上,乳山将由边缘区域小城转向区域次中心城市;四是在社会走势上,乳山将由以经济为主转向经济社会统筹。

 

第二章 思想方针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推进更有广度、深度的思想解放为动力,以放大资源、区位、环境优势为依托,以建设胶东半岛重要的区域次中心城市、旅游目的地和特色产业聚集地为目标,坚持配角理念,主动承接辐射,推进大对接,提升大产业,促进大融汇,实现大跨越,推动发展转轨转型、经济提质扩量、社会统筹和谐,力争“十一五”末步入全国百强第二方阵、跻身全省前十强。

二、指导方针

1、坚持解放思想,抢抓发展机遇。根据发展的要求和形势的需要,推进思想解放的深度和广度,在解放思想中发现机遇、抢抓机遇、把握机遇,推动跨越发展。

2、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发展的要求,更加关注就业、社会保障、社会事业等方面的工作,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坚持扩大开放,拓宽发展空间。顺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更加积极地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努力提高开放层次、质量和水平。

4、坚持科教兴市,强化自主创新。大力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加大科技投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增强经济发展源动力。

5、坚持科学发展,转变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三、总体目标

经过五年努力,到“十一五”末,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

——综合实力跨上新台阶。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370亿元,人均63000元,年均增长15%;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6亿元,年均增长18%;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6%。

——经济结构更趋优化。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7:59:34,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产值比重达到25%;“两税”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6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3%

——经济外向度明显提高。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层次和水平,全市实际利用外资、进出口总值年均增长15%

——城市化进程加快推进。城市化率达到60%,城镇人口增加到42万人,建成区面积扩大到43平方公里。

——节约型社会基本形成。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水耗分别降低10%17%,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5%

——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000元;因特网用户普及率达到4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零以下,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8岁,再就业率达到80%以上。

——协调发展能力增强。适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4年,全市青年同龄人口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50%,万人拥有医生数提高到27人,转移农村劳动力5万人,基尼系数达到0.35,恩格尔系数达到35%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100%;森林覆盖率达到40%,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5%;土地利用合理,资源开采有序。

在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的基础上,经过努力,“十二五”期间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到2020年,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74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12万元左右。

 

第三章 大力培强工业支柱

 

全面推进“工业立市”战略,抓园区造特色隆起新兴工业,抓龙头带链条膨胀主导产业,抓技改促创新培植骨干群体,抓数量上质量提升民营经济,加快构筑特色鲜明、结构优化、质量上乘、机制灵活的新型工业体系。到“十一五”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600家,工业增加值、销售收入年均增长25%

以特色园区为载体,聚集新兴工业、主导行业和外向企业,形成优势突出、拉动力大的特色工业区。按照特色化、规模化、效益化目标,加快以特色园区为轴心、以环城工业隆起带为主体的工业新方阵崛起。重点围绕打造环城工业隆起带,抓好经济开发区内部功能性园区协作分工和设施配套,加快特色产业聚集,营造整体优势,增强对工业经济的辐射带动能力。特别要承接基础、乘势快上,集中抓好纺织染整、食品加工、医药化工等特色园区的开发建设,适时启动经济开发区新区建设,打造聚集新兴工业的全新平台。要按照点面结合、一体推进的原则,抓好镇域特色园区规划建设,形成布局合理、各具特色的镇域经济优势区。要坚持引项进园与退城进园两路并进,引导新上产业项目向园区集结,鼓励现有企业进区入园扩张规模、提升档次,推动资源和要素优化配置,形成集聚效应。力争到“十一五”末,全市园区经济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5%以上,环城工业隆起带产业增加值占园区经济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85%以上。要以核电站、风能发电、乳山口港改扩建等项目为依托,规划运作好能源兴市、港口兴市两大战略,积极培育能源产业,大力发展临港经济,崛起新的园区经济隆起带,为未来产业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以主导产业为重点,优化布局,延伸链条,形成强力支撑全市经济的产业集群。立足我市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重点发展金属冶炼、染纺服装、食品加工、机械配件、化工建材五大主导产业,带动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到“十一五”末,五大产业集群资产总量达到410亿元,实现销售收入800亿元,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0%以上,五大产业集群中均能涌现出35家资产过5亿元、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龙头骨干企业。金属冶炼业,以鑫山冶金、金洲、金华等为支撑,围绕资源的探采选冶加、非金产业拓展延伸和生产规模的扩张进行调整,力争把鑫山冶金发展成胶东半岛一流的生铁铸造加工供应基地。特别要着眼产业可持续发展,狠抓探矿投入,蓄足发展后劲,“十一五”期间,三大矿山年探矿投入均不低于500万元。染纺服装业,以纺织染整园和笙歌服装、富豪皮革为依托,围绕资源整合、名牌创树和市场开拓进行调整,不断增强产品研发和自主创新能力,拉长加宽产业链条,努力把威海纺织染整工业园建成中国北方最大的外向化纺织染整工业基地。食品加工业,以华隆食品、鲁菱果汁和同兴食品等为龙头,发挥品牌效应和市场优势,围绕花生制品、浓缩果汁、水产品精细加工和基地建设进行调整,进一步树起龙头、膨胀产业。力争到“十一五”末,建成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较高市场占有率的食品和水产品加工出口基地,华隆食品发展成国内一流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和供应商。机械配件业,以双连制动材料、山东日信等为骨干,围绕产业集群内部配套协作、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进行调整,吸引中上游企业投资建厂,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做大“配角”经济,努力把双连制动材料公司发展成国际知名的制动材料供应商和国际大公司协作企业。化工建材业,以恒邦化工、长城水泥等为基础,围绕统筹资源利用、搞好配套协作和海洋化工、精细化工进行调整,快速形成产业规模优势,增强整体市场竞争力,力争建成面向青烟威、辐射全省的胶东半岛化工建材基地。

以骨干企业为主体,加大技术改造,推进自主创新,形成市场占有率高、竞争能力强的优势骨干企业群。力争到“十一五”末,年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发展到80家,过10亿元企业发展到15家,部分优势企业在更大规模上实现突破。一要抓技改促膨胀。按照突出集中投入、突出高新投入、突出有效投入的“三突出”原则,集中筛选实施一批具有较强带动力的技改大项,加快传统行业、骨干企业的改造升级。“十一五”期间,规划实施重点技术改造项目100个,完成技改财务支出200亿元。要进一步完善鼓励扶持工业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本着扶优扶强、重点倾斜的原则,设立工业发展基金,通过技改贴息、奖励激励等方式,集中扶持一批骨干企业,促其尽快做大。二要抓创新促膨胀。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力为重点,以强化技术创新为核心,以加快品牌创树为目标,加速建立政府引导、企业自主、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产品研发体系和品牌创树体系。“十一五”期间,规划实施重点技术创新项目50个,总投资6亿元。力争到“十一五”末,省级以上技术中心发展到10家, 国家级名牌产品、驰名商标增加到3个,省级名牌产品、著名商标增加到15个。三要抓重组促膨胀。鼓励骨干企业依靠市场手段,搞活资本运作,采取租赁、兼并、收购、嫁接等途径,加速区域资源集聚发展,促进骨干规模扩张。特别对一些包袱沉重,但资产有效益、产品有市场的潜力企业,要以破产重组为手段,加快启动存量资产,实现企业再造,力争“十一五”期间启动盘活低效资产3亿元。同时,围绕为大企业、大集团配套协作,加快培植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壮大骨干群体的“第二方阵”。

以壮大民营为目标,推进环境优化,强化发展保障,形成大企领军、中小林立的民营经济发展格局坚持“民营活市”方针,进一步落实扶持政策,打破瓶颈制约,优化发展环境,引导生产要素加快向民营经济聚拢,推进民营经济上档升级。要借助外力促升级。充分发挥民营企业机制灵活的优势,在招商引资工作中继续坚持一并规划、一体实施,引导和支持民营企业走出市门、国门,与外合作,借力发展,实现外向化扩张。要壮大规模促升级。以市场调节为手段,引导民营企业同类集聚、抱团发展,重点培育徐家食品加工、冯家石材加工、海阳所水产品加工等民营经济特色镇,实现集约化扩张,努力造就一批规模型、特色型、创汇型骨干民营企业群。要化解难题促升级。加快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以商业性担保机构为主体、以企业互助性担保机构为补充的信用担保体系,化解民营融资难题。要拓展领域促升级。鼓励支持民营资本参与科教文卫和旅游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向现代物流、中介服务、社区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和生物医药、信息技术、电子等高新技术行业领域拓展,鼓励民营企业创立自主知识产权和开展品牌经营,努力培育一批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大型民营企业集团。到“十一五”末,民营企业总数达到2000家,其中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企业10家。

 

第四章 做大做强旅游产业

 

坚持把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龙头,以建设生态型花园式滨海旅游城市为基本定位,积极构建“一轴两带五区多节点”的旅游发展框架,推进全市旅游业深层次融入威海千公里幸福海岸线、对接黄渤海旅游圈,努力建设山东滨海旅游的中心承转基地和特色滨海旅游目的地。

创树独具特色的形象品牌。充分发挥市内山、海、滩、岛、泉资源优势,以大乳山、山巨山禺东方国际如意城、蓝湖国际游艇度假中心、小汤温泉、黄金文化公园等大项目为载体,大力挖掘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精心打造核心旅游产品,创树乳山旅游特色;面向海外和国内两大市场,以“东方乳山、幸福之源”和“金岭银滩、幸福乳山”为主题,高起点建设景区,高层次策划促销,大力度开展城市形象与特色景区一体配套的宣传推介活动,加快提升乳山旅游知名度,打响旅游形象品牌;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和国家有关标准,积极推进资格认证、旅游景区和旅游宾馆饭店评级工作,整体提升全市旅游水平。

构筑优势突出的发展框架。统筹全市旅游资源,突出核心区域和景区发展,构建“一轴、两带、五区、多节点”的旅游发展大框架。“一轴”,就是以市区和银滩为两极的旅游发展轴,重点是精心打造核心景区,全面完善配套设施,努力建成全市旅游业发展的关键轴、核心轴和动力轴。“两带”,一是南部“滨海休闲旅游带”,以银滩与大乳山为东西两大重点,建成全市旅游的核心发展区域;二是北部“田园生态旅游带”,以小汤温泉、山巨山禺山、黄金文化公园为重点,建成内陆特色旅游区域。“五区”,就是银滩旅游度假区、大乳山休闲旅游度假区、山巨山禺山森林旅游区、小汤温泉度假区和黄金文化公园,其中银滩旅游度假区要突出“休闲度假”主题,集中打造中心地带,发展成为全市的核心旅游区、城市拓展的主要区域,最终发展成为中国北方顶级的滨海旅游区;大乳山休闲旅游度假区要突出“福地养生”主题,维护生态环境,精心营造最佳视觉效果,建设成为乳山旅游的形象代表,最终发展成为全国独具特色的游览、休闲胜地,成为威海千公里幸福海岸线的龙头;山巨山禺山森林旅游区要突出“生态休闲”主题,在保持山石原貌的基础上,搞好植被补植和景点恢复,建成国家AAAA级景区;小汤温泉度假区要突出“休闲疗养”主题,打造高品位的温泉疗养、休闲、度假产品,建设成为复合型的康体休闲旅游区、山东半岛温泉度假新兴目的地;黄金文化公园要突出“东方黄金文化”主题,积极申请“国家矿山公园”,建设成为我市一大品牌性旅游项目。“多节点”,就是要搞好堕崮山、马石山烈士陵园、圣水岩遗址、冯家万亩板栗园等其它景点的规划建设,使之成为全市核心旅游景区间的多个承接点,丰富和完善全市旅游发展大框架。

营造完备高效的运作机制。牢固树立“大旅游”理念,加大政府宏观协调力度,形成组织有力、职责明确、整体联动的规划建设和管理促进机制;实施适度倾斜的旅游业投资政策和激励政策,形成有利于充分吸引市内外、国内外资本广泛参与的长效投资机制;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规划建设一批特色购物场所,配套一批高档接待设施,开发一批代表性的旅游商品,培养一批高水平的旅游人才,形成体系完备、功能健全的良性营运机制;引导有条件的镇村发展农业观光、渔家乐、农家乐等特色旅游项目,加快培植一批旅游专业镇、专业村,形成点面结合、后劲充足的旅游产品开发机制;实施“全民促销”战略,强化与国内知名旅行社的合作对接、上线并网和捆绑开发,探索各种行之有效的推介方式,形成全方位、立体式的宣传促销机制。力争到“十一五”末,全市年接待国内外游客400万人次以上,实现旅游业总收入20亿元以上。

 

第五章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民非农化,切实提高农业效益、改善农村面貌、增加农民收入。“十一五”期间,全市农村经济总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9%以上,力争90%以上的村基本建成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以产业化为方向,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大力推进农业增效。进一步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一要抓调整上规模。坚持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三位一体,继续调大规模、调优布局。种植业,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推广现代生产方式为着力点,在稳定粮食总产的基础上,围绕沿309国道高效农业带建设,抓好优质高效农业生产,力争到“十一五”末,全市粮经比调整为4060;畜牧业,坚持抓点带面、政策扶持,大力发展饲养小区和规模化养殖场,加快散养式养殖向集中化养殖转变,力争到“十一五”末,禽畜规模化养殖率达到85%以上;水产业,以南部沿海渔业产业带建设为抓手,稳定捕捞、优化养殖、提升加工,大力推广工厂化养殖和加工增值技术,力争到“十一五”末,渔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50%二要抓龙头带基地。发挥果品、水产品等农副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坚持内育与外引并重,壮大农副产品龙头企业群体规模,力争到“十一五”末培植起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龙头企业15家,订单农业基地发展到30万亩;立足区域特色产业和特色产品,进一步加强农副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搞活市场流通,力争到“十一五”末建成2处国家级农副产品定点市场。三要抓标准强素质。建立与国际通行标准接轨的标准化生产体系,制订主导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加强标准化生产示范体系、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加工企业质量认证体系建设,在生产、加工、贮藏、流通等环节全面推行标准化管理。力争到“十一五”末,全市标准化生产面积达50万亩,新增无公害、绿色产品认证15个。

以城镇化为手段,优化发展环境,创新发展机制,着力改善农村面貌。按照“城镇生活方式向农村延伸、农村富余人口向城镇转移”的双向互动模式,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针,不断加大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逐步建立起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长效机制,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一要改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镇村规划,加大镇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统筹布局城乡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建设,切实抓好农村道路、农田水利、文化娱乐、供水等设施建设,大力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加快实施“村村通”工程,全面实现村村通油路、通自来水、通有线电视,到“十一五”末,农村自来水覆盖率达到98%以上,实现村村通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80%以上。二要提高保障水平。规范和完善农村低保和特困户救济制度,进一步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抓好养老设施建设,到“十一五”末,农民参保率达到80%以上,农村老人集中供养率达到80%以上;加快农村中心卫生室和医疗急救站建设,并逐步提高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基金收缴比例和报销幅度,到2010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现全覆盖;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完善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和合理补偿机制。三要提升文明程度。以各项文明创建活动为载体,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高农民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形成崇尚文明、崇尚科学、敬老爱幼、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加强农村民主管理,继续推行村“两委”联席会议和村务、财务公开等制度,加强农村普法教育,搞好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四要优化镇村布局。立足实际,着眼长远,认真搞好镇村建设规划,到“十一五”末全市100%的镇驻地、90%的村完成建设规划编制工作;顺应农村发展规律,采取村企联建、强村兼并、村村联合、建设社区等形式,逐步实施对弱、小、偏、穷村的撤并,鼓励发展农民新区、特色生活区和民俗生活区,引导农村人口向社区集中、向城镇集中。

以非农化为重点,提升发展能力,拓宽发展空间,切实增加农民收入。立足我市农村资源和农民传统习俗,坚持因势利导、多途并举,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步伐,依靠农民工资性、资本性收入的持续增长,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问题。要以提高农民素质为前提,积极开展“科技下乡”、“知识下乡”、“信息下乡”活动,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科技素质和自主择业、创业能力,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要以提高集约化、组织化程度为基础,采取积极有效的引导措施,促进土地等生产要素向种养能手集中、多种经营向能工巧匠集中,大力培植科技型、规模型农村种养经营大户,促使更多的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要充分发挥农村能人、专业大户、村办企业的作用,大力发展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协会组织,探索农村企业化管理路子,增强农民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要以提高承载能力为关键,进一步优化农民域内转移载体,大力培植特色产业镇,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强人口吸纳能力;制定并实施鼓励政策,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和园区及非农产业有序转移;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依法保障进城务工人员的权益。

 

第六章 着力提高开放水平

 

立足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环境优势,依托园区载体,加快由探索性的被动承接向拓展性的主动对接转变,以大对接促大开放,以大开放促大跨越,努力建设日韩产业转移的重点区域和半岛制造业基地的核心区域。

以推进产业大对接、大升级为目标,全面提高利用内外资质量。抢抓日韩产业转移、国内南资北移和大企业重组拓展的机遇,把改造传统产业、培植新兴产业、承接外地产业作为进一步扩大开放的根本落脚点,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广领域推进与外对接步伐,创新对接方法,主攻产业对接,全面提升开放层次。一要瞄准大项目,引进大资本。加大专业招商力度,积极推进产业招商、特色招商,实现由大小项目一齐上的招商引资向提高门槛、以大为主的招商选资转变,由广泛的多元承接向有针对性的重点对接转变。力争“十一五”期间,引进单体到位外资过1000万美元项目40个以上、内资过亿元项目60个以上。二要拓展大空间,引进大企业。坚持乳山以外都是外,国外巩固韩国、开辟日本、拓展欧美,海外突破台湾,国内突破青岛,延伸长三角、珠三角,全面拓展与外合作区域。着眼产业对接、经济融汇,坚持用配角理念指导借青实践,实行直接对接、间接对接、传导对接三位一体,积极建设青岛旅游的延伸地、产业的辐射区。要发挥台湾科学园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大对台资项目的引进力度,把台湾培育成继韩国之后的又一个产业对接重点区域。三要优化大载体,培植大产业。要以特色园区建设为重点,努力打造配套功能完善、产业特色鲜明、集聚优势显著的招商引资载体。不断完善园区招商引资政策,提高服务质量,强化对外推介,吸引关联企业抱团涌入、集聚发展,努力延伸产业链条,培强做大产业集群。“十一五”期间,特色园区力争引资总额超70亿元,其中威海纺织染整工业园要以建设北方最大的染纺工业基地为目标,重点引进外资2000万美元、内资2亿元以上项目入驻。要充分发挥企业招商主体作用,重点引进投资规模大、产业带动力强的大项目。“十一五”期间,力争在引进世界500强、国内100强企业上实现新突破。

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积极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全面实施出口市场、出口产品、出口品牌和出口队伍四大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积极推进科技兴贸、品牌兴贸、以质兴贸战略。力争到“十一五”末,全市经济外向依存度提高20个百分点。一要由加工贸易向一般贸易转变。积极引导企业大力发展一般贸易出口,逐步由低回报的加工贸易向高效益的一般贸易转变。二要由贴牌出口向品牌带动转变。实施品牌带动计划,大力推行国际质量标准,培育名牌出口商品,促进高科技产品、品牌产品、绿色产品等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提高出口附加值。三要由传统市场向新兴市场转变。要在巩固日本、韩国、美国三大出口主体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欧盟、东欧、东盟以及南美、非洲等新兴市场,拓宽外贸发展空间。力争到“十一五”末,新兴市场进出口总值占全市进出口总值的比重达到40%以上。四要由以出口为主向进出并重转变。在稳步提高外贸出口的基础上,积极发展进口贸易,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嫁接改造传统产业。

以优势企业为主体,积极扩大对外投资与合作。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引导企业发挥优势,转变观念,充分利用好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主动向境外拓展,赴外办厂,建立营销网络、商品市场、技术开发中心和资源开发基地,带动技术设备出口和劳务输出。充分发挥驻韩办事处的作用,积极引导市内企业加大与日韩大企业、大财团的沟通交流,使日韩的金融、产业、信息资源、国际营销网络优势与乳山的劳动力、市场、产业基地优势相结合,拓展双方合作空间。在加强与已有国外友好城市合作的基础上,有重点地发展国外友好城市,努力推动文化、教育、科技、人才等多领域的合作。到“十一五”末,全市力争赴境外投资企业突破3家,自主外派劳务达到5000人次。

 

第七章 努力打造精品城市

 

按照“一城两区”的城市总体规划,以建设胶东半岛重要的区域次中心城市为目标,坚持“管理立城、经营活城、以人为本、追求卓越”理念,提升老城区、拓展新城区,努力把乳山打造成全国知名的滨海精品城市。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着眼于拓展规模、提升档次,积极构建以“一城两区”为核心、以中心镇为补充的城市空间布局,建设独具特色的松散型滨海旅游城市。“一城两区”,即规划“十一五”期间乳山中心城市包括夏村老城区和银滩新城区。其中,夏村老城区要以丰富城市内涵、提升文化品味为重点,逐步完善配套设施,实施城中村改造,搬迁污染企业,加快亮化、美化、绿化进程。银滩新城区要以建设滨海旅游精品新区为目标,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严格开发项目审批,科学规划建设用地,适度控制和压缩房地产项目,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留足长远发展的区域;要按城区规划控制容积率,高标准搞好项目开发和建设,确保每一座建筑都是景点、每一个景点都是精品,全面打造乳山旅游发展的龙头和城市拓展的精品区域。要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认真搞好中心镇的规划和建设,形成区域产业聚集地和农村富余人口承接地;要以资源整合、要素集中为目标,对部分镇实施镇区合并、镇园合一,探索具有乳山特色的城镇发展道路。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按照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建立完善高效的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增强城市的辐射和承载功能。规划“十一五”期间,交通公路,抓好环海生态旅游示范路建设,实施乳山口疏港路及诸往(崖子)至牟平段、南黄至浪暖口段道路拓宽改造工程,实施大乳山循环公路建设、宫家岛陆岛码头建设;继续强化国道、省道、县乡道路建设,推进纵横主干道的对接,实现全市各主干道的通联并网;实施乳山口港扩建工程,将其建成以矿产、海河沙、原料为主的周边大港的补充港。供水,顺应城市发展要求,抓好管网改造和拓展延伸,城市日供水能力达到10万方。供热,实施热电厂扩建工程和银滩热力工程,建设第二热电厂,城区集中供热率达到95%以上。污水处理,实施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及管网建设,建设银滩污水处理系统,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供电,扩建一处、新建两处220KV变电站,市内110KV35KV形成环网供电。通讯,建设闭合网路传输网,实现中继传输数字化,全市电话普及率达到40/百人。有线电视,主干线路全部实现光缆传输,制作、播出与传输实现全数字化,覆盖率达到100%。将邮政设施纳入城市配套建设范围,建立消防基础设施完善、适应经济发展和城市特点的城市消防设施体系,搞好抗震系统工程建设,抓好防灾救护与生命线系统建设。

提高城市规划和管理水平。把彰显文化内涵、塑造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位贯穿城市规划和管理全过程,为建设精品城市提供保障。进一步强化规划先行理念,按照“一城两区”总体规划,加快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提高规划编制的前瞻性、预见性和可实施性;按照城市建设需要,理顺城市建设规划管理体制,切实做到一张纸审批、一条龙建设;坚持扬承传统文化与培育现代文化相结合,启动城市文化设施规划建设工程,搞好浓缩城市文化、彰显城市魅力的标志性工程规划建设;加大城市规划执法力度,杜绝违规建设、无序建设,增强规划执行的权威性、严肃性。坚持依法管理与自主管理相结合,不断加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实行联合执法和综合执法,探索建立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城市居民自治作用,推进城市社区居委会建设,构筑全面覆盖、和谐有序的城市管理网络。加强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健全社区服务网络,大力发展面向社区居民的护理、清洁、维修、医疗等便民利民服务;实施物业管理升级达标工程,规范物业管理队伍,提高物业管理水平。到“十一五”末,城市住宅物业管理覆盖面达到98%,非住宅物业管理覆盖面达到50%

合理引导区域开发秩序。本着协调城市功能、利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原则,将乳山市行政管辖范围全部纳入城市规划区,实施不同层次的空间管制。严格控制发展区,主要包括生态保护区、生态敏感区、农业生产区、蔬菜种植区和渔业养殖区,必须整体上永久保持土地的原有用途,原则上禁止在区内进行任何与保护功能无关的开发建设活动。一般控制发展区,主要包括海滨地区、村镇建设用地、城市远景备用地。其中,海滨地区要加强土地利用控制和储备,禁止工业项目及普通商品住宅抢占滨海黄金地段;村镇建设用地要按照集中利用的原则,鼓励在自愿的基础上实行“迁村并点”,鼓励散布在村的企业“退村进园”,逐渐向园区集中。鼓励发展建设区,主要包括城区规划建设用地及乡镇驻地规划建设用地,用地安排要符合城市总体规划,要有利于构建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

 

第八章 大力建设生态市

 

按照可持续发展和协调发展的要求,将生态市建设作为整个环境建设的突破口来抓,大搞绿化造林,发展生态经济,加强生态管理,争取用最短的时间将乳山建成生态经济发达、生态环境优良、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市。

实施绿化造林。结合生态市创建工作,坚持不懈地实施绿山、绿路、绿城、绿滩、绿村“五绿工程”,启动7.5万亩荒山绿化工程,千方百计增加绿量,不断提高城乡生态化水平。按照市场化原则,探索绿化管理新机制,切实保障绿化成效。力争“十一五”期间,全市农村绿化面积以每年5万亩的速度递增,城市绿地面积以每年80万平方米的速度递增,到“十一五”末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0%,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5%,形成“山清水秀、林茂果丰、生态清新”的城乡新面貌。

发展生态经济。积极推广成功企业经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推动工业经济步入结构合理、清洁环保的新阶段。按照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原则,逐步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用高新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产业化道路,提高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力实施以争创ISO14000系列认证为主要内容的环境管理体系建设,引导企业加强生产全过程控制,减少污染产生,提高废物利用率。到“十一五”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比率达到20%左右。

明确生态功能分区和重点保护区域。按照我市实际,科学划分生态功能分区和重点保护区域,明确区域功能,合理开发建设,保护生态环境。生态功能分区主要包括内陆低山丘陵区、海滨丘陵区、近海海域和主要岛屿区,内陆低山丘陵区以北部8镇为主,重点是加大农田基本建设投资,实现田、林、路、渠综合治理,积极发展果业和林牧业生产,大力发展加工业,使产品多次增值,逐步实现农工商一体化;滨海丘陵区以沿海6镇为主,重点是优先发展旅游业,加强沿海防护林和旅游风景林带建设,积极发展生态工业和海洋产业;近海海域和主要岛屿区,主要是围绕“海上乳山”建设和“碧海行动”计划,加强海洋国土保护和海洋生态建设,尽快改善海洋生态环境。重点保护区域分为海岸带及近岸海域生态脆弱和退化区域,自然保护区、历史文物遗迹和旅游风景区及乳山城区,重点是实行保护性开发,严格控制新的污染源,加紧治理现有排污企业,使生态水平逐年提升。

加强生态监管。加强资源开发保护,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提高水资源循环利用率,合理开发与保护土地资源,适度控制矿权审批总量和开发总量。优化生产生活环境,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积极建设生态社区、生态城镇,营造便利、舒适、优美和有益于健康的居住生活环境。进一步提高全体公民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和资源意识,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感,积极引导社会和公众转变资源利用方式和消费方式,倡导绿色消费和文明生活方式。

 

第九章 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努力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的和谐乳山。

推进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以创建“文明城市”为总抓手,以提高人民整体素质和文明程度为目标,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深入开展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注重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引导和鼓励创建学习型机关、企业、社区和乡村,全面提高全市人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搞好乳山精神的提炼和倡树,为全市人民的不懈进取、昂扬奋进提供精神支撑。进一步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大力推行政府决策民主化,增强决策工作透明度,保障民众的知情权、参与决策权和监督权。深入推进“平安乳山”建设,努力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深化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重视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推进依法行政,维护司法公正。

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确保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100%;坚持多元化筹集资金,加大教育设施投入力度,加快普及高中教育,到“十一五”末全市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导向,调整优化职业教育资源,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实施技工新校建设工程;深化办学体制改革,鼓励全社会参与发展民办教育,完善以政府办学为主、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加大政府对科技事业的投资力度,设立自主创新专项资金和奖励基金,打造公共研发平台,鼓励扶持企业科技创新。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搞好居民小区体育设施配套,规划建设体育馆、体育场,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积极发展竞技体育,争取在更大范围内、更重要体育赛事中取得更好成绩。积极推进文化产业建设,有序推进文化市场建设,形成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竞争有序的文化发展体系;搞好乳山图书馆建设,力争达到国家二级以上标准;规划建设融博物馆、规划展示馆、服务中心为一体的高档综合馆,搞好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的规划建设;发挥地方史志作用,实施《乳山市志》续修工作。规范医药市场,强化医疗服务、预防保健和卫生监管,力争到2010年形成布局合理、运转高效的疾病预防体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治体系、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和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到2010年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达100%。继续加强人口服务管理,改善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以稳定低生育水平为重点,进一步完善人口目标管理责任制,全面落实计划生育奖励政策,保持适度的人口增长速度和总量规模,到2010年,年均人口出生率控制在6‰以内。

切实维护群众根本利益。要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按照“制度规范化、资金多元化、服务社会化”的原则,抓好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农村社会养老等六大保险的扩面征缴工作,重点调控规范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和改制企业的参保缴费。力争“十一五”期间,社会保险费征缴年均增长10%以上,征缴总额达到17亿元;到2010年,外资企业职工参保率、民营企业职工参保率、城镇用人单位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均达到90%以上。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城乡救助体系,全面推进五保供养、城乡低保工作,确保应保尽保,重点实施好低保对象的医疗、教育、住房三项救助;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探索新型养老方式,建立健全社会化的老年人服务网络。实施残疾人脱贫奔小康工程、安居工程和家政服务工程,加强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施建设,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要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围绕安置失业人员、城镇新增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三个重点,适度发展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城乡服务业,不断增加就业岗位;大力实施农民工就业阳光培训工程,提高劳动技能和整体素质,增强自主择业、就业能力。到“十一五”末,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5%以内,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数占到技术工人的85%以上。要建立完善的公共安全体系,建立健全社会稳定、安全生产责任追究机制,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突出抓好重大项目和重点区域的安全管理。要妥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有效解决企业改制、重组、破产中职工安置、经济补偿、生活保障、医疗保险等方面的问题,加强劳动保护和劳动合同管理,严格执行最低工资标准制度,维护各类从业人员合法权益。

 

第十章 强化规划实施保障体系

 

强化思想保障。把解放思想置于发展之先,根据不同阶段、不同时期的发展实践,有针对性地开展好思想解放活动,以新思想引领新发展,以新观念指导新跨越。要在思想解放的深度和广度上下功夫,坚持由领导到群众、由机关到社会不断延伸,学观念与学思想、学精神与学方法相结合,学标兵与学追兵、外出学与内部学相兼顾,切实提高思想解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把解放思想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通过解放思想来找准差距,通过学习先进来改进措施,不断研究新发展、克服新困难。要把解放思想与创新方法相结合,既要创新思想解放活动的形式和方式,又要通过思想解放活动创新工作方法和方式,更好地推进各项工作发展。

强化组织保障。加强党对规划实施的领导,自觉接受人大的依法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为规划顺利实施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进一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创新“十一五”规划实施机制,切实解决重编制、轻实施问题。加强专项规划、年度计划与总体规划的衔接,并通过专项规划、年度计划加以落实。实行规划目标责任制,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并将其列入政府考核目标。建立和完善规划评估修订机制,总体规划由市政府组织评估,重点专项规划由规划编制部门组织评估。

强化人才保障。推进人才资源的整体开发,实施人才培养工程,抓紧培养专业化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积极吸引省内外、国内外高层次人才;把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企业家队伍、职业经理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长期战略措施来抓,制定企业经营者、科技工作者、干部队伍建设规划,采取走出去培训、请进来授课等途径,提升人才队伍素质,强化智力支撑;引导人才向科研、生产一线流动,推进人才结构和布局调整,优化人才资源配置;大力优化人才环境,不断完善人才政策,创新人才工作机制,营造有利于人才大量涌现、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到2010年,全市各类人才总量达到6万人左右,高级技工及以上职业技能登记人员达到技术工人总数的20%以上。

强化机制保障。建立健全投资环境评议评价体系和责任追究机制,形成改善投资软环境的促进机制。以行政服务中心为载体,整合审批政务流程,建立网上投诉中心,建立镇级便民服务中心,探索实行网上审批。切实抓好外来投资者“绿卡”政策落实,适度扩大授予范围,为外来投资者在医疗、居住、子女入学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全面实行政务公开,建立政府决策公示制、预告制和通报制,进一步增强行政透明度。建立重大决策公众参与制度,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办事公开制度。继续实行企业收费登记卡管理制度,定期公布依法批准执行的收费项目目录。依法严肃查处乱收费行为,杜绝乱收费现象。坚决杜绝对企业特别是外资、外地企业的违规检查。

强化要素保障。充分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政府的引导作用和企业的投资主体作用,通过银企联手“贷”一块、扩大开放“引”一块、体制创新“筹”一块、跑部进厅“争”一块、资本运作“融”一块等多种途径,千方百计融通资金,保障建设资金需求;切实加强地方政府与银行的沟通合作,进一步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争取更多信贷资金支持,努力把乳山建成最具资金吸引力的开放城市,力争“十一五”期间,金融存贷款年均增长15%以上;高度重视上市融资这一现代资本运作方式,搞好上市资源培植,主攻中小企业上市板块,努力实现上市融资的新突破;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优化政府资金的支出结构,切实提高政府投资项目资金使用效益;制定激励政策,激活和启动民间资本,引导社会资本投向重点建设领域和重点建设项目。坚持以严格保护耕地为前提,以严格控制建设用地为重点,以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为核心,严格实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完善土地市场体系,控制土地一级市场供应总量,放开搞活土地二级市场;严格实行土地有偿使用,全面推行国有土地使用权招、拍、挂出让,严格限制协议低价出让用地;完善地价体系,严格执行投资强度标准,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