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1371083004367045M/2016-12080 文号:
公开范围: 面向社会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发布单位: 乳山市发展和改革局 发文时间: 2016-12-08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有效性/截止日期:
乳山市“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 发布日期: 17:43:39
  • 文章来源:乳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 点击次数:

以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条主线,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为主要目标,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为主攻方向,着眼推动现代农业经营规模化、业态园区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产业化、多业融合化,制订“十三五”规划如下。

一、“十二五”发展回顾

“十二五”期间,乳山市把突破现代农业作为“推进市域一体化、实现人的城市化”的重要抓手,启动实施“突破农业”十大体系,着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深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农村发展。2014年,全市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447.78 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585元,同比增长分别为8.67%和9.02%。

(一)农业综合产能不断提高。农业水利条件不断改善。“十二五”期间,我市兴建加固了大批水利工程,极大地提高了城乡供水和抗御旱涝灾害的能力,有效地促进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全市蓄水工程总库容2.24亿立方,其中大型水库1座,中型水库3座,小(一)型水库14座,小(二)型水库92座,塘坝773座;机电井2350眼,农村供水工程576处。目前,全市总灌溉面积60万亩,耕地有效灌溉面积38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32万亩。农业生产基础条件不断夯实。依托千亿斤粮食产能、中低产田改造、土地整理等项目,“十二五”期间新增标准农田20余万亩,总量达到55万亩,极大提高了耕地质量,提升了农产品产量和品质。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十二五”末,全市拥有农用拖拉机6.2万台,总动力57.6万千瓦,其中大中型农用机械2842台,总动力11.1万千瓦。拖拉机配套农机具11.12万部。当年机耕面积74.4万亩,机播面积99.1万亩,免耕播种面积41.9万亩。农产品总产量稳中有升。全市年粮食总产达29.65万吨,油料总产达7.3万吨,果品总产量46.4万吨,肉类总产达8.6万吨,肉猪出栏41.1万头、存栏27.55万头,家禽出栏3979.34万只、存栏1002.84万只,水产品产量达40.6万吨,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80.45亿元。

(二)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十二五”期间,我市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坚持市场导向,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了苹果、大姜、茶叶、蓝莓、葡萄、中药材等优势、特色产业,不断调优农业产业结构,全市形成了年产量7.7万吨的30万亩花生、44万吨的25万亩苹果、370吨的1.6万亩茶叶、25万吨的5万亩大姜、3000吨的1.1万亩蓝莓、3万吨的1万亩的葡萄、2.5万吨的5万亩甘薯、3万吨的0.8万亩草莓规模化特色农业产业。全市 “一乡一品”专业乡镇6个、“一村一品”专业村112个,优势和特色农产品比例达75%,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产业化格局已初步形成。

(三)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加速。“十二五”期间,我市坚持把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作为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关键,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加强政策扶持,实施品牌战略,完善产业化链条,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300余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9家、威海市级龙头企业31家;年可为龙头企业争取省级贷款贴息补助、威海市级龙头企业发展扶持资金150万元;年组织农产品企业外出参加各类农产品展示展销会5次以上,展示展品100余个;加大品牌培育力度,帮助20余家涉农外贸企业申报各类认证,提高同类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其中通过ISO认证企业4家,HACCP认证企业8家,BRC认证企业4家, FDA认证企业3家,通过GAP认证企业2家,通过日本JAS有机食品认证企业1家。

(四)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升。我市一直坚持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加快推进农机化,强化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形成稳定有保障的农业综合产能。大力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2012年以来,依托基层农技推广项目,通过改善镇级农技推广系统办公条件、提高市镇两级农技推广人员技能、构建农村农业科技示范户等措施,进一步完善市镇村三级农技推广服务网络。大力实施农业项目。依托小麦“一喷三防”、粮油高产创建、测土配方施肥、现代果业发展、农村新能源建设、植保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项目,不断加快农业生产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的应用步伐。大力开展农业生产信息化建设。依托土壤墒情简报、病虫害测报,年发布信息50余期,为全市农业生产提供科学的参考数据;同时,组织专业技术人员,以举办培训班的形式,将农业新技术信息传授给农户,年可培训农户6000余人次,不断提高农民生产技能。全市新品种利用率达到95%以上,建成农业生产循环基地41处、现代苹果示范园17处,年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24万亩。

(五)农村发展活力不断增强。扎实开展农村改革工作。2013年以来,围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业经营体制改革三方面内容,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幅增强了农村发展活力。全市387个村完成了土地确权试点工作,62个村完成了产权制度改革工作试点工作,新增农村土地流转面积9.6万亩,其中规模经营流转面积5.96万亩。加强农村三资管理。严格落实镇级微机记账制度,开展镇间农村财务交叉审计,对全市601个村2011年至2013年的村级组织运转及经费保障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农村三资得到了管理得到了进一步规范。规范农村资产资源交易。2014年,开发了农村资产资源交易平台,形成了从“立项、审批、发布、公开”四个环节规范的网络信息化审批交易流程,实现了交易行为“流程化、规范化、阳光化”。对外发包土地646亩,山峦1820亩,增加村级收入573.7万元。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全市经工商部门注册家庭农场157家,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894个,成员达7.44万人,其中国家级示范社2家、省级示范社6家、威海市级示范社28家、乳山市星级合作社62家。

(六)农产品品牌效益初步凸显。在原有良好工作基础上,2014年投入资金300万元,开发并完善农资信息化管理系统,为全市农户免费办理一卡通会员卡,在全国率先建立起农资质量可追溯电子网络体系,严格落实“围、追、堵、截”四大机制,确保农业资投入品安全,全市农产品品牌化建设步入快车道。全市建成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基地32个,申报获批地理标志认证9个、无公害认证82个、绿色食品认证43个、有机食品认证10个,2014年,乳山大姜、乳山苹果、乳山茶叶荣获威海市十大名优农产品称号。

二、“十三五”期间现代农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十三五”时期,全市农业发展将面临以下新矛盾、新问题:一是农用地分散经营、土地流转不畅与现代农业规模化发展的矛盾将更加突出;二是农业生产成本、商务成本、环保成本、食品卫生成本、劳动力成本等进一步增长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矛盾将更加突出;三是农业建设用地严控与农业功能拓展延伸、发展方式转变、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的矛盾将更加突出;四是群众对农业现代化的期望与农业发展整体基础不足,农业现代化发展与农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之间的矛盾将更加突出。

三、“十三五”规划的基本原则

坚持以“两型农业”为引领。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两型农业”作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目标和着力点,更加注重农业增长、农村发展同生态建设之间的内在关联,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持农业生产系统与生态、经济、社会环境的融洽与平衡,实现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

坚持以农民利益为导向。坚持将农民增收致富作为“三农”工作的重要目标,始终将改善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作为农村改革发展的根本出发点与落脚点。大力提高农民素质,发展劳务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让农民更多地分享发展成果。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坚持以“产业融合”为路径。以工业理念谋划农业,以工业模式重组农业,以工业园区方式运营农业,不断推动现代农业园区化、产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品牌化发展。

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将改革创新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永恒动力。以“一流转五服务”( 推进土地经营权的流转,强化技术、信息、流通、金融、产业五方面服务)为切入点,全面深化农村各项改革,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让农村生产关系更加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

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抓手。牢固树立“抓发展就是抓项目,抓科学发展就是抓大项目、抓好项目”的理念,以项目建设抢抓农业发展机遇,以项目建设带动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发展,坚定不移地抓好农业项目建设。

坚持以多元投入为支撑。突出财政资金导向作用,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积极创新农业投入方式,促进财政投、社会投、群众投等“多条腿”走路,使更多的资金资源投向农业农村。

四、目标任务

稳定粮食生产。“十三五”期间稳定粮食生产面积93万亩,其中,小麦种植面积稳定在30万亩,玉米35万亩,花生28万亩。到“十三五”末,全市粮油经营总量达到300万吨,其中地方国有粮食收储企业年粮食储备规模保持在3万吨以上;更新粮食仓储设施、改善储粮条件,全市仓储“一符四无”达到100%;以国有粮食收储企业为中心,依托全市城乡网点建立粮食现代物流体系;强化粮食质量监测体系建设,大力推广应用科学储粮新技术、实现绿色无公害储粮,保障全市粮食质量安全。

优化种植业结构。到“十三五”末,全市新增苹果、葡萄、茶叶、蓝莓等特色优势产业现代农业示范园169处、面积83100亩,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园108处、面积58300亩,发展都市农业体验园48处、面积23000亩,发展创意农业休闲园13处、面积1800亩;以种植业为基础,农业产业链条进一步延伸,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400家、仓储物流企业50家、电商企业30家;全市三品认证和国家地理标志总数达到200个,“三品一标”基地面积达到63万亩,打造一批全国著名的特色优势农产品品牌。

加快畜牧业转型升级。到“十三五”末,全面构建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的现代畜牧业生产体系,畜产品品质明显改善,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增强,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比重达到90%,建成标准化示范场260家;全市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发展方式得到很大改变,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20万吨、5万吨、1.5万吨,工业饲料产量达到50万吨,畜牧业总产值60亿元,畜牧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达到30%;85%的畜禽养殖场(户)纳入产业化经营体系,80%参与畜牧合作社及其他合作经济组织;动物疫病防控、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长效机制基本建立,全面建立公共卫生、产品质量、生态环境三大安全保障体系。

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到“十三五”末,全市农机总值(原值)发展到10亿元,实现农业机械发展由数量增加型的中级阶段向数量与质量效益双增型的高级阶段的跨越,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发展到150万千瓦以上。

健全流通服务体系。到“十三五”末,全市建成为农服务中心11处,构建农资直供、农业标准化生产、病虫害统防统治等农业生产各环节社会化服务体系;以供销社三农物资配送中心为龙头,以华润宜家电子商务为平台,强化与京东农商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发展市、镇、村三级购销网点500家,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的现代农业流通网络。

五、现代农业发展布局

依据现有产业基础和地域条件,着眼整合资源、融合发展,确定现代农业发展总体布局为“三轴、三带、三区”。

三轴:沿207省道(牟乳线)两侧,依托沿线火车站、汽车站、港口等交通便利,借助午极工业园、市区、经济开发区、滨海新区的产业载体优势,每年引进培育农产品加工企业20家以上、仓储物流企业30家以上、电子商务企业60家以上,打造现代农业“接二连三”产业轴;沿206省道两侧,依托下初镇桑葚及大枣生态园、冯家镇圣水宫道教圣地、冯家镇小汤温泉、南黄镇理想家园、南黄镇千亩无花果生态园、南黄镇千亩不老莓产业园、徐家镇安全食品产业园,打造乡村养生产业轴;沿208省道两侧,依托垛山、马石山、岠嵎山、大乳山区域自然生态环境优势,以垛山周边果园及兴业源苹果博物馆、马石山光伏农业产业园及古村落、岠嵎山正华山庄、新自然草莓采摘园、大乳山农业生态园为载体,打造生态农业旅游观光产业轴。

三带:沿309国道两侧,打造苹果、中药材、蓖麻、葡萄、千亩现代农业示范方等高效农业产业带,培育冯家东官庄村、花家疃村、消水河村,下初镇黄格庄村,午极镇下万口村,育黎镇塔庄村、南西屋村,诸往镇许家村,崖子镇青山村等现代农业示范基地20处,到2020年沿线两侧“三品一标”基地面积达到35万亩;沿202省道两侧,打造设施蔬菜、茶叶、草莓等设施农业产业带,培育青溪菩提叶蔬菜基地、正华农林科技园、新自然农场、小康蔬菜园、威茗茶园、西浪暖蔬菜基地等设施农业基地10处,提升乳山寨镇贾家村、寨东村、寨西村,大孤山镇小孤山村,徐家镇杨家屯村,南黄镇西珠塂村、东珠塂村等10处肉鸡标准化养殖基地和乳山寨镇水产养殖厂、徐家镇科合水产2处工厂化养殖基地,到2020年沿线两侧“三品一标”基地达到28万亩;沿滨海路两侧,打造牡蛎、海参、对虾等海上粮仓产业带,到2020年全市海产品总产量稳定在50万吨左右。

三区:北部生态农业观光区,重点打造马石山、大龙口、龙角山、金牛谷、圣水宫五大板块,其中马石山板块主要发展苹果、大樱桃、板栗、葡萄、秋风蜜桃等产业,借助兴业源、青山果品、志成果蔬等果品储藏加工企业,发展现代苹果示范园15处、面积10000亩,大樱桃示范园5处、面积3000亩,葡萄示范园5处、面积3000亩,板栗示范园6处、面积4000亩,秋风蜜桃示范园5处、面积2000亩;大龙口板块主要发展苹果、葡萄、光伏农业等产业,借助德轩农业、盛涧农业科技等企业,发展现代苹果示范园6处、面积3000亩,葡萄示范园5处、面积1500亩,光伏农业产业园2处、面积1000亩;龙角山板块主要发展苹果、葡萄、草莓、蔬菜等产业,借助德禧农业、兴亮科技、源远果品、山箭乐草莓、景润葡萄等企业,发展现代苹果示范园6处、面积4000亩,发展草莓基地5处、面积1000亩,发展蔬菜基地3处、面积800亩,在乳山河育黎段沿岸发展千亩葡萄标准化示范园、面积2000亩;金牛谷板块主要发展苹果、蓝莓、核桃、金银花等产业,借助日胜农业投资有限公司、双泽园、宏兴农业等企业,发展现代苹果示范园5处、面积3000亩,蓝莓示范园3处、面积1500亩,核桃示范园3处、面积2000亩,金银花示范园5处、面积2000亩;圣水宫板块主要发展苹果、葡萄、茶叶、樱桃等产业,借助志合果蔬、鲁威果蔬、天鸿农业、店子果蔬等企业,发展现代苹果示范园8处、面积5000亩,葡萄示范园3处、面积1000亩,茶叶示范园4处、面积1000亩,樱桃示范园5处、面积1500亩。中间空白地带,借助辉柯生物发展蓖麻产业园2处、面积3000亩,借助正参源人参制品有限公司发展高丽参种植基地6处、面积3000亩。中部都市农业体验区,以市区为中心,以乳山寨镇、夏村镇、乳山口镇、南黄镇为外围,重点打造6大体验园,其中葡萄体验园,借助台依湖葡萄酒庄发展葡萄面积10000亩;蓝莓体验园,借助伯瑞蓝莓、北国蓝莓发展蓝莓基地6处、面积2000亩;现代苹果体验园,借助威一农业发展千亩现代苹果示范园1处;草莓体验园,借助新自然草莓发展大棚草莓基地8处、面积3000亩;设施蔬菜体验园,借助小康蔬菜、绿色阳光、秋园蔬菜、清溪菩提叶项目发展设施蔬菜基地6处、面积4000亩;茶叶体验园,借助易养茶庄园、正华茶业、极北茶业、凤凰山茶业发展标准化茶园7处、面积3000亩。南部创意农业休闲区,以大乳山景区为龙头,整合海上游乐、垂钓、渔家风情等游乐项目,打造小青岛、南泓南村等渔耕文化休闲区5处;以爱母茶叶合作社、蓝山农业为龙头,发展茶叶800亩、蓝莓1000亩,打造以茶文化、蓝莓养生为主题的爱母茶园、蓝山庄园等农耕文化休闲区8处。

六、进一步推进“突破农业十大体系”建设

(一)以高端高效为方向,构建现代农业示范体系。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按照在适宜区域布局重点产业、以示范带动提升产业层次的思路,集中优势做大做强苹果、花生、葡萄、茶叶、蓝莓、大姜、草莓、甘薯、牡蛎、肉鸡等特色产业,规划在309国道、208和202省道等主干道路两侧新建种植类示范园169个,其中千亩以上10个、500亩以上20个;规划在徐家镇、海阳所镇、乳山口镇等海区建设万亩以上的牡蛎、藻类、杂色蛤养殖区5个,千亩以上的海洋精品养殖和海洋牧场示范区20个;依托福喜、东发等畜牧企业规划建设现代畜牧示范基地60个,其中肉鸡51个、生猪4个、蛋鸡5个。坚持项目带动,高标建设。把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作为推动区域农业加快发展的基本形式,鼓励引导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和社会力量投入农业项目建设,按照开发规模、工程配套、生产技术、管理机制、产量效益等5项标准要求,组织联合各类分散的农户、养殖户,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规范的运作机制,推动区域农业走高端高效发展之路。坚持合力促动,加快发展。出台现代农业示范区项目建设扶持意见,进一步整合政策性、基建类项目资源,统一规划设计,优先向示范区建设倾斜,发挥项目导向作用;设立专项资金,严格奖励兑现,用于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发展;鼓励土地规模流转和集中集约用海,加大生态养殖标准化改造力度,为示范区建设创造良好条件。

(二)以科技创新为支撑,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一是加快完善农技推广服务网络。探索建立“政府主导、规范经营、资源整合、人才集中、参与市场、效益考核”的新型管理模式,加快推进管理体制改革,健全机构设置,改善办公条件,通过企业、协会、合作社多方参与、共享资源,使每镇至少配备3—5名农技人员,在每个社区建立1处服务站点,配备农民技术辅导员,确保基层服务机构正常发挥作用。加强基层人才培训,每年培训新型职业农民500人左右,年辐射带动农民10000人以上。二是加快产学研对接合作步伐。以农业科技研发、推广应用和人才培养三个环节为重点,加快推进农业产学研一体化。到2020年实施农业科技产学研一体化项目10个,转化应用科技成果5个以上。三是加快推进农业新成果转化利用。以华隆花生、北国蓝莓、正洋食品、垛山良种园、台依湖葡萄酒庄等项目建设为抓手,促进一批优良品种和高效作物加快推广,到2020年发展规模较大、行业领先的种苗企业15家以上,产值达到10亿元以上。按照“引进—试验—示范—推广”的模式,重点抓好粮食、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海产品加工和畜禽养殖等新品种引进、新技术利用,到2020年推广利用新技术30项、建立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15处、各类良种繁育基地15处。

(三)以设施配套为抓手,构建现代农业基础体系。一是抓高标准农田建设。按照统筹规划、分工协作、集中投入、连片推进的思路,整合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等项目资源,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加大投入力度,大规模建设高标准农田。完善长效管护支持政策和保障制度,延长各类设施使用年限,确保农田综合生产能力长期持续稳定提升。到2020年全市新增高标准农田面积10万亩,总量达到65万亩。二是抓水源工程建设。采取项目建设与群众自发相结合,加快推进水库除险加固、小塘坝整修等水源工程建设,增强抗旱应灾、节水灌溉能力,到2020年全部完成水库除险加固任务,规划修建平塘100座、新建维修大口井150眼,塘坝除险加固371座,增加工程蓄水量1250万立方米。三是抓农机化建设。围绕区域重点产业,加大农机补贴支持力度,通过建立机械化作业示范基地,抓好免耕播种机械、玉米联合收获机械、花生及大姜生产机械、茶叶加工机械、植保机械等的推广应用,到2020年建成示范基地12处,力争玉米收获的机械化程度达到100%,花生、地下块茎作物联合机械化收获程度分别达到85%、100%,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100%,全市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95%以上。扶持农机产业发展,力促我市更多农机产品跻身省级农机补贴目录,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四是抓渔业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乳山口中心渔港工程建设,南泓渔港、和尚洞渔港、大乳山渔歌唱晚建设项目的规划和报批,规划在海阳所镇和徐家镇以东岸带各建设1处水产专业码头,进一步提升海上作业服务功能。鼓励壮大池塘标准化改造和海上设施养殖规模,到2020年池塘标准化改造面积达到1.2万亩,总面积突破2万亩;海上标准化规模设施养殖总面积达到3万亩。

(四)以强社培育为关键,构建现代农民合作组织体系。按照“产业带动、规范运作、利益均享”的要求,全面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市场+农户”的农产品生产经营基本模式,做大做强一批实力雄厚、成员众多、效益突出的专业合作组织,让更多农民参与合作经营、分享合作成果,不断提升特色农业的致富带动力。大力发展企业带动型合作社,实施“百企带百社、百社联万户”工程,威海市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要主动参与、示范带动,积极发展标准规模基地,到2020年全市企业领办合作社要达到150家以上,自建或发展订单标准规模基地50万亩、养殖水体10万亩以上,农户参与产业化经营的比例达到85%以上。大力引导合作社密切与终端市场联系,发挥内联生产、外接市场的纽带作用,到2020年全市农产品就地转化率和销售率达到80%以上。大力开展省级和威海市级示范社创建工作,对示范社从优惠政策、项目建设、土地流转、金融信贷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给予扶持,每年筛选5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董事长集中培训或到高等院校进行免费培训,不断提升合作化水平。到2020年,规划建成威海市级以上标准合作社70家,其中经营收入过千万、带动社员过百人的达到20家以上;经营收入过500万、带动社员过50人的达到30家以上。

(五)以深化管理为基础,构建现代农业质量安全体系。一是创新完善管理机制。在搞好宣传、强化培训、进一步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的基础上,健全完善投入品管理、安全风险评估、市场检测、产地准出、市场准入、质量追溯、退市销毁等制度,建立协调配合、检打联动、联防联控、应急处置机制,推动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企业建立诚信制度,落实生产经营者责任,力促质量安全管理创新突破。二是加大投入品电子监管。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平台与乳山三农服务网整合对接,在全市设置三农物资中转站30家、三农物资信息服务站450个,并对每个服务站配备“农资监管通”专用数据采集设备,建立“农资一卡通”会员信息库,有效记录客户消费信息,同步启动邮政三农、供销三农以及兽渔药、种苗、饲料经营企业对接系统建设,全程追踪全区域投入品销售使用情况。三是强化市场检测监管。进一步整合检测设备资源,构建综合性安全食品检测平台,逐步实现统一利用人员设备、统一计划安排检验任务、统一归口管理检验经费,共享检测信息,建立协调统一、信息互通、运转高效的检验检测体系。将区域内初级农产品、水产品和畜产品纳入监管范围,严格落实市场自检制度和市级抽检计划,出台市场监管意见和保障措施,确保流通环节农副产品质量安全。四是扩大追溯管理范围。采取政府引导、企业为主的方式,加快推进可追溯条码生产基地建设,将海珍品、畜产品基地纳入管理范围,到2020年全市新增条码可追溯基地70处,总数达到100处以上。实现对大宗农产品实行质量安全可追溯管理,以村级或合作社为单位,对生产全过程跟踪记录,逐步实现标准生产、条码管理。

(六)以龙头集群为带动,构建现代农业产业化体系。一是扶持壮大龙头企业。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选择一批经营水平好、经济效益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企业,在基地建设、科技创新、品牌建设、市场拓展、金融信贷等方面予以重点扶持。依托农产品加工、物流等园区,选建一批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推动龙头企业集群发展。引导、支持龙头企业采取兼并、重组、参股、收购等方式,组建大型企业集团,提升产品研发、精深加工技术水平和装备能力,实行跨区域经营。到2020年威海市级以上龙头企业总数达到60家以上,产值突破60亿元。二是抓好重点产业招商。加强农业资源调查和利用管控,把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税收贡献率作为项目引进的重要依据,围绕大姜、海参、牡蛎、藻类、果品等深加工,规划包装一批优质项目,集中对外招商推介,到2020年新引进质量好、税收贡献大的加工大项10个以上。三是加快推进转型升级。把新上精深加工、提升产品档次作为农业加工企业转型发展、做优做强的重中之重,把生态安全食品、健康养生食品、生物保健食品作为优先发展方向,制定扶持引导政策,抓好华隆、正洋、金果、正华、银金、吉利、中诚等企业的新产品研发项目建设,促进加工链条不断延伸、产业效益持续提升。到2020年构建以兴业源、中鲁果蔬汁为龙头,重点向超高压灭菌果汁生产、苹果超微粉生产、苹果渣综合利用等高附加值产品领域拓展,拥有加工企业5家、仓储物流企业30家的苹果产业链条;以台依湖葡萄酒庄为龙头,重点向葡萄酒酿造、葡萄籽及红葡萄皮提取物深加工领域拓展,拥有加工企业3家的葡萄产业链条;以吉利食品、须之晟大姜为龙头,重点推动大姜提取物与医药、食品等产业融合,拥有深加工企业8家的大姜产业链条;以威茗茶业、正华农林为龙头,重点促进茶产业与食品、保健品融合,拥有加工企业30家的茶叶产业链条;以伯瑞蓝莓、北国蓝莓、大拇指食品为龙头,重点研发生产蓝莓酒、蓝莓酱、蓝莓干和花青素提取物等系列产品,拥有深加工企业8家的蓝莓产业链条;以华隆生物、金果花生为龙头,重点研发生产活性脱脂花生蛋白粉、花生红衣色素等高附加值产品,拥有深加工企业10家的花生产业链条;以正华山庄、新自然草莓为龙头,重点采用高压杀菌技术加工生产草莓汁、草莓脯、草莓酒、草莓醋等系列产品,拥有深加工企业3家的草莓产业链条;以华美淀粉、中诚果蔬汁为龙头,重点研发生产果脯、红薯片、红薯烤酒、罐头等高附加值产品,拥有深加工企业7家的甘薯产业链条;以温喜生物为龙头,重点研发生产牡蛎钙片、牡蛎口服液、牡蛎肽等新产品,拥有深加工企业10家的牡蛎产业链条;以正参源为龙头,拥有深加工企业3家的中药材产业链条;以中诚果蔬汁、芝元食品为龙头,重点研发生产蔬菜汁、脱水蔬菜等产品,拥有深加工企业8家的蔬菜产业链条;以福喜农牧为龙头,重点研发生产熟食、动物蛋白粉等新产品及污染物循环利用项目,进一步延伸肉鸡产业链条。

(七)以项目建设为载体,构建休闲观光农业体系。主抓陆海两型旅游带建设:内陆农业休闲旅游带,沿309国道重点抓好圣水宫旅游区果品观光采摘、千亩现代苹果示范园、金牛谷休闲观光、育黎葡萄采摘、崖子水果休闲观光等项目规划建设,举办“樱桃采摘节”、“葡萄采摘节”、“柿子采摘节”、“苹果擂台赛”等一系列活动,集中打造北部区域农业休闲观光带。沿202省道以理想家园、威茗茶业、凤凰山茶业、无花果基地、千亩蔬菜庄园、极北茶业、夏村蓝莓、葡萄酒庄、正华农林、乳山寨草莓等为依托,打造集生态山水、阳光农场、田园体验、果品采摘、农家乐园为一体的精品农业旅游路线。沿海观光渔业带,以休闲、观光、体验为主题,在徐家、白沙滩、塔岛湾、大乳山海区规划建设一批海洋渔业保护区、海岛风情观光区、生态养殖观光区,集中发展渔家乐、海上垂钓、观光体验等渔业旅游精品项目。每年举办牡蛎品鲜活动,扩大乳山牡蛎文化底蕴,提高乳山知名度。

(八)以载体建设为重点,构建现代农业流通体系。一是搭建市场平台。加强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引进农产品收储经营、仓储加工、物流贸易一条龙项目,重点抓好三农物流配送中心、大河物流、国际农产品网购基地等项目建设,努力把乳山建成胶东半岛大宗农产品贸易集散地。二是搭建展会平台。以“打造区域农产品推介品牌展会”为目标,重点办好“乳山安全食品推介会”,加大农超农企对接力度,强化与华润万家、香港五丰行等连锁超市集团的联系沟通,增加在乳农产品采购量。按照“企业为主、政府支持”的思路,鼓励各类农产品企业走出去办展会、搞营销,增强乳山产优质农副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占有率。三是搭建组织平台。大力发展农村经纪人中介组织,抓好专业经纪人培训,充分利用农村能人搞活市场。要依法规范经纪人组织和经纪人行为,保障群众合法权益。到2020年发展持证经纪人300名以上。四是搭建信息平台。依托“国际农产品网购交易基地”、“乳山市农产品信息网”和“乳山三农网”等农业网站,建立国内农产品批发信息互通系统,外联市场,内接基地,实现产品订购、讯息交换和现金结算一体化。五是搭建电商平台。以金谷之园电子商务产业园、京东农商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亿民鸿源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为重点,兴办集“农资直供、基地联姻、农超对接、跨境营销”为一体的电子商务平台20家以上;以乳山特色产业文化体验馆为纽带,建立品牌产品数据库,深化与阿里巴巴、京东商城等电商合作,形成“市场+农淘平台+农产品上行+村级商店”的农产品营销多向网络体系。

(九)以提质增效为目的,构建现代农业品牌提升体系。把品牌建设作为培育现代农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为主”的原则,重点抓好“创牌、亮牌、用牌”三个关键环节,以“乳山三宝”宣传为抓手,做活“互联网+农产品”文章,鼓励企业外出参加各类展示、展销活动,集中打造“乳山产”品牌,不断提升农业整体品牌价值,加快提升现代农业品牌体系水平。到2020年新增“三品一标”40个,总数由150个增加190个以上,认证面积占比由65%提高到80 %以上;每年组织企业外出参展3次以上;制定地理标志、商标等公共品牌使用管理办法,把好用牌关,维护好乳山农业品牌整体形象。

(十)以新农村建设为依托,构建现代农业生态保护体系。一是加强社区建设。按照“镇驻地辐射型、中心村带动型、村企联建型、撤村建居型、整体搬迁型、岛屿自建型”六种模式,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促进土地节约、资源共享,提高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到2020年实现全覆盖目标。二是加强生态造林。全面推进以生态建设为主体的林业现代化建设,结合欧投银行贷款造林项目、沿海防护林建设项目和南水北调山东段水系生态防护林工程项目,新增造林16万亩。加大森林抚育力度,提升林地管理水平,抚育林木10万亩以上。三是加强环境整治。继续实施农村沼气工程,加强农村河道治理,大力推进农村清洁工程建设。鼓励使用生物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有机肥料,回收再利用农膜和农药包装物,加快畜牧适养区规划,推进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利用,治理和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加快开发以农作物秸秆等为主要原料的肥料、饲料、工业原料和生物质燃料,培育门类丰富、层次齐全的综合利用产业,建立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的长效机制,不断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四是加强海岸带保护。严格执行海岸带保护利用规划和综合管理政策规定,重点实施潮汐湖生态修复、银滩海岸带整治、大乳山海岸带修复整治、乳山湾生态修复与整治、塔岛湾岸带整治与生态修复等工程,到2020年修复整治海岸带占全市海岸带80%以上,实现生态良好、管理规范、开发有序的保护目的。

七、保障措施

(一)稳妥推进农村改革工作。抓好土地确权登记颁证、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土地流转三项改革,成立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中心,着力破解现代农业发展中土地流转等环节上的制约因素。每年新增土地流转面积3万亩以上,其中规模化流转面积2万亩。

(二)大力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市场化运作”的思路,以培育示范合作社、家庭农场为抓手,积极发展各类农村经济组织,新增威海市级以上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40家、示范家庭农场30家,形成农业经营多元化发展格局。

(三)创新金融扶持。做活合作社信用互助业务、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林权抵押贷款、联户担保贷款等融资文章,每年争取各类金融机构支持现代农业发展贷款5亿元以上。

(四)建立部门联动机制。整合发改、财政、农业、水利、畜牧、农机、国土、旅游等部门的争资立项渠道,建立统一的项目库,争取千亿斤粮食产能、土壤耕地质量提升、小农水重点县、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中低产田改造、土地整理、农机购置补贴、乡村旅游等支农惠农项目汇集乳山,助推现代农业长足发展。利用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捆绑各类支农惠农项目,培育扶贫产业项目建设,带动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每年争取上级资金10亿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