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1371083004367045M/2016-12084 文号:
公开范围: 面向社会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发布单位: 乳山市发展和改革局 发文时间: 2016-09-08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有效性/截止日期:
乳山市“十三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
  • 发布日期: 17:09:47
  • 文章来源:乳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 点击次数:

“十三五”是我市加快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准确把握宏观形势、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海洋经济“十三五”发展规划,对推动我市海洋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乳山市现代海洋渔业发展现状

“十二五”期间,乳山市委、市政府加大了海洋经济建设力度,特别是把发展现代渔业园区、休闲渔业、加强渔业品牌建设、海洋环境生态保护等内容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经过不断快速高效发展,海洋经济已成为我市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一)海洋资源丰富。全市海岸线长199.27公里,-15米等深线以内浅海面积达到100万亩,盛产鱼、虾、贝、藻、参等海产品100多种。

(二)海洋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坚持规划先行,科学编制了海岸带生态修复整治规划,保证海岸带合理有序开发。依托海洋保护区和修复整治项目两大载体,一方面,在塔岛湾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和大乳山国家级海洋公园海岸带重点区域实施了生态修复保护工程,实现了自然资源保护与旅游经济开发协调发展。另一方面,启动了总投资3.6亿元的潮汐湖生态修复与海岸线整治工程项目,通过疏通湖内潮汐循环水道、拆除不合理的养殖堤坝、海岸带修复整治、修建和完善污水市政管网、芦苇湿地修复涵养及保护等工程,逐步改善了潮汐湖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目前,我市已累计投资8亿元在大乳山、潮汐湖、塔岛湾、乳山湾、银滩5大区域实施了生态修复和海岸带整治工程,修复整治海岸带40余公里,恢复湿地1万余亩,建设人工沙滩1000余亩,极大地改善了近岸海洋环境,实现了生态保护与海洋事业发展相互促进、良性互动。

(三)科技力量较强。我市目前拥有海洋渔业专业技术人员1500多人,其中高、中级职称以上近100名,在科研和生产中与中国海洋大学、黄海水产研究所、山东省海洋生物研究院等单位建立了长期而又密切的技术合作关系。近年来承担并完成了国家级、省部级、市级科研和技术推广课题20多项,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打下了坚实的科技基础。

(四)产业基础良好。2015年,初步形成了产业各类比较齐全、结构比较合理、技术装备水平较高的海洋产业体系。全市拥有捕捞渔船822艘、总功率2.3万千瓦,海洋捕捞产量为4.7万吨,达到了捕捞产量零增长的目标。

二、“十三五”发展思路和发展规划

(一)发展思路

立足乳山市情,充分保护、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坚持有进有退,调整海洋经济结构。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大力调整和改造传统海洋产业,建设“海上粮仓”,积极培育新兴海洋产业,加快发展对海洋经济有带动作用的高技术产业,深化海洋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坚持科技兴海,加强科技进步对海洋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加快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进一步优化海洋科技力量布局和科技资源配置,提高科技对海洋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坚持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并举,保障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海洋经济发展规模和速度要与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走产业现代化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发展规划

1、着力构建现代海洋渔业产业体系

(1)培育水产种业。依托山东省贝类综合试验站、省科技厅基地及中国海洋大学等重点科研院所,加大养殖优良品种引进、遗传良种及良种扩繁力度,集中培育牡蛎、圆斑星鲽以及藻类等优势特色产品,打造山东半岛相对集中和领先的水产种业基地,为养殖业提供安全优质的苗种,到“十三五”末培育“育、繁、推”一体化渔业良种繁育龙头企业5家以上,建成种业示范场5处以上、省级以上原良种场5处、规模化水产育苗场60个,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

(2)做大水产养殖业。围绕做大水产养殖业,引导岸基、滩涂、浅海养殖向深海、远海拓展,积极发展大型抗风浪网箱养殖、“养殖工船”综合养殖,采取“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合作社+渔户”新型管理模式,推广贝、藻、参立体生态健康养殖技术,对养殖区开展“统一苗种、统一技术、统一管理、统一收购”的标准化生产方式,建设一批万亩、十万亩生态方,推动养殖规模化发展。推动养殖园区化发展,把各类渔业园区打造成为“海上粮仓”主体区,到“十三五”末将乳山南部海域打造成“一园多主体”、全产业链、立体生态循环型省级现代渔业示范园区,建设威海市级渔业示范园区10处以上。

(3)拓展渔业增殖业。推广贝藻类立体生态健康养殖技术,合理设置人工鱼礁区,扩大人工增殖放流规模,将渔业资源修复与休闲渔业产业相结合,形成集海洋资源开发、增殖、海上游钓、休闲观光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生态建设框架,打造具有乳山特色的“一湾两河三岛”新型海洋牧场。发挥滤食性鱼类对水质的净化作用,在提供优质水产品的同时,保障水域生物多样性和饮用水源地水质清洁,以龙角山等大型水库为主,实施“测水配方”项目建设,争取鲤、鲫、鲢、鳙等淡水鱼种增殖放流任务。“十三五”期间保持每年人工增殖放流数量在3.5亿单位以上,积极打造“一湾两河三岛”新型海洋牧场。

(4)着力优化捕捞业。降低近海捕捞强度,严格执行休渔禁渔和渔船数量与功率指标双控制度,逐步压减近海捕捞能力,实现近海捕捞产量零增长。“十三五”期间,报废更新老旧渔船100艘以上。大力推行小型渔船玻璃钢化、大马力渔船冷冻化改造,推广使用标准化网具,推动近海捕捞由“产量型”向“质量效益型”和“负责任型”的转变。

以“海上丝绸之路”实施契机,积极稳妥发展外海和远洋捕捞业,有序开发外海渔业资源,发展壮大大洋性、过洋性渔业。建立支持远洋渔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通过招商引资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发展远洋渔业企业,吸引更多远洋渔业企业落户乳山,实现抱团发展。引导发展“船队+基地”的捕捞模式,鼓励企业购置大型捕捞加工船舶,完善渔港码头、加工冷藏、供应补给等配套设施。

(5)做强水产品加工业。以自主创新为引领,推动我市水产加工以来料加工向以自有原料加工转变,由常规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由单纯加工向加工、物流、贸易融合转变。围绕推动产业集聚,以经济开发区海洋食品产业园、中韩食品与生物科技产业园为主要依托,发挥温喜生物、正洋食品、明海水产、宏伟食品、春江源食品等龙头企业带动作用,进一步巩固“两园齐驱、东西并进”的海产品加工块状格局,对“低小散”海产品加工厂进行改造提升,组建规模较大、工艺先进、节能环保的海产品生产企业。围绕延伸产业链条,发挥华信食品等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打造集研发、育苗、养殖、加工、检验、冷链物流、贸易于一体的“全产业链”企业。围绕推动产品升级,积极开发小包装、即食型海产品,研发冷冻调理食品、即食焙烤、海洋保健食品、海洋功能食品,提高产品附加值。

(6)培育休闲渔业。结合养殖基地、海洋牧场建设和增殖放流等渔业生产活动,实施多元化的精品休闲渔业项目,发展生产、观光、垂钓、餐饮、娱乐、购物等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综合性休闲渔业。其中以南黄岛、汇岛海钓区为重点,以华信海洋牧场、大乳山中韩海钓场、银滩休闲美食广场等建设项目为依托,开发一批休闲海钓精品产品,叫响“乳山海钓”品牌,到“十三五”末打造垂钓区5处。以工厂化育苗、池塘养殖、筏式养殖、底播养殖等为吸引点,以正洋筏式养殖观光区等项目为依托,开展海上渔业生产观光活动

(7)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加快渔业组织化建设进程。把培育和发展渔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渔业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工作方向,加大工作力度促进渔民专业合作社又好又快发展。“十三五”期间,再发展1000亩规模以上的特色合作社及养殖大户15户以上。到“十三五”末,全市渔业经济逐步走上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发展路子,渔业经济基础更加稳固,渔民收入持续增加。

(8)推进发展现代渔业科技,提升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建设贝类产业创新团队综合试验站。联合省贝类产业创新团队岗位专家对区域内贝类产业发展方式进行调研分析,探究环境友好型贝类产业发展方式,对贝类不同养殖模式进行比较分析,集成熟化养殖效益高、生态效益好的养殖模式。对相关集成技术在片区内进行示范推广,年培训渔民和养殖技术人员300人次以上。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为有效预防青苔过度繁殖对刺参养殖的危害,我市将引进虾夷马粪海胆、篮子鱼两个新品种与刺参进行混养。引进长牡蛎“海大1号”良种、牡蛎“三倍体”良种,提高牡蛎良种覆盖率。推广“池塘微生态水质改良技术”、“牡蛎、龙须菜生态轮养技术”,有效调节池塘水质,实现节能减排,有效避免大规模贝类养殖对海区的污染,实现海区的可持续综合利用。

2、着力构建海洋渔业发展支撑保障体系

(1)不断完善海洋渔业用海保障体系

加紧制定完善海域使用规划,规范海洋开发,优化配置和集约使用海域资源,发挥海域、海岸带自然资源的最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两区建设提供用海保障。“十三五”期间,推进海域使用权通过招拍挂方式获得,进一步发挥市场化在优化海域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集约、高效配置养殖用海。同时强化海域使用权二级市场的配置与管理,贯彻落实好《威海市海域使用权转让出租管理办法》,大力扶持海域使用权人利用海域使用权开展抵押融资活动,缓解渔业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资金不足问题,促进我市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推进建设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体系

以建设稳定的生态体系为目标,创新建立海岸带保护与生态修复工作机制,坚持项目建设与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并重,保护资源与发展海洋经济相互协调,把海洋开发活动与海洋环境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开发主体的经济效益、修复整治的生态效益、环境改善的社会效益三者共赢。加强塔岛湾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和大乳山国家级海洋公园能力建设,充分发挥其环保、科教等示范作用。积极开展海岸带修复与整治项目,重点开展银滩整治与修复工程。严格执行海域使用可行性论证和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全面落实海洋工程、海岸工程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标准、审核与“三同时”制度,避免新建海洋工程与海岸工程污染海洋环境。强化对陆源污染物排污口的审核,尽可能减少陆源污染物向海域排放,使海洋环境不断得到改善。

(3)巩固强化渔业基础设施体系

以“平安渔业”项目建设为依托,启动实施渔港改扩建工程。完成乳山口中心渔港建设工程,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南泓渔港和和尚洞渔港改扩建工程,破除渔业发展瓶颈,助推海洋经济发展,方便群众生产生活,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共赢。

(4)着力推进海洋渔业安全保障体系

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树立科学监管理念,深化水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加强风险监测、监督抽查和执法查处,坚决杜绝禁用药物进入养殖环节,确保人民群众吃上放心水产品。“十三五”期间,每2年开展1次水产品养殖场、育苗场普查工作,完善数据库,实现对养殖生产企业数据库的动态管理;建立乳山牡蛎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保护乳山牡蛎地理标志商标;积极配合农业部、省海洋与渔业厅、市海洋与渔业局进行水产品抽检,同时自我加压,自检数据需超出市级抽检总数的50%。

扎实推进“平安渔业”建设。提高渔港渔船管理现代化水平,强化渔业船舶检验,加快渔船通讯、渔业航标等渔业安全基础设施和装备建设,增强安全通信保障能力。加强渔港建设,改善避风锚泊条件。进一步落实渔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渔业安全执法、培训和安全事故调查处理工作,切实提高安全生产水平。

切实提高防灾减灾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能力。建立并完善与气象、海事和交通等部门的海洋渔业防灾减灾协调合作机制,提高灾害预警预报及时性和准确性。加强安全生产技能培训,提高渔民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努力实现科学防灾、主动避灾和有效救灾。加强应急值守、灾情调度和灾害救助,进一步完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提高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5)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加强海洋环境监测体系建设。推进海洋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加大对监测机构人员编制、经费、技术、装备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对涉海工程、保护区、陆源入海排污口、入海河流、海水浴场、增养殖区等进行监测,达到对全市海域监测的全覆盖。建立并实行重点海域排污总量控制制度,控制排海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速度,保护海域环境及充分合理利用海洋资源。建立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及区域分目标体系,制定重点海域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建立排放总量控制的监测、监督和评价系统。同时,积极跟上级业务部门合作,对我市海域开展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研究及海水理化因子变化与贝类病害发生相关性研究,为海洋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基础数据。

加强基层渔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做好沿海6镇、13名技术指导员、11个渔业技术推广村级服务站、155名渔业科技示范户日常管理工作,搞好技术指导员和养殖户的培训,积极深入养殖生产一线推广实用新技术。遴选4处规模化龙头企业建设远程在线监控示范点,实现对养殖生产全过程的实时监测,并根据生产需要进行实时遥控增氧、换水等操作。通过开展渔业信息化推广应用,提高我市水产养殖业的信息化水平,增强渔技推广服务效能,促进渔业生产方式转变,实现节能降耗、绿色环保、增产增收的目标。

(6)建立健全海洋渔业执法体系

加强执法能力建设,增加海洋渔业执法船艇等执法装备,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和水平,推行公正、公开、文明执法,创建文明执法窗口。严格执行《渔业法》、《海域使用管理法》、《海岛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确定的海洋与渔业基本制度,深入开展海洋与渔业专项执法与联合执法,打击海洋与渔业违法行为,规范海洋开发秩序,保护海洋与渔业资源,为渔业振兴规划的实施创造良好的环境。

四、政策支持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对重大决策、重大工程项目的协调指导以及政策措施的督促落实,定期研究制定有关政策措施,形成责任明确、分工合理、配合协调的管理体系,及时研究解决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在事关全局的重大项目引进和膨胀发展方面,要急事急办、特事特办,强力推进蓝色经济区的建设。

(二)强化财政支持。在积极争取上级资金、贯彻落实兴海惠渔政策的同时,加大地方财政的扶持力度,争取设立支持海域海岸带整治与修复、海珍品产业发展、渔业资源修复、远洋渔业、平安渔业建设等专项资金,加大对海洋渔业基础性、公益性、保障性体系建设的投入,增强海洋渔业发展后劲。

(三)完善经营机制。重点培植海洋渔业龙头企业、渔民专业合作社、渔区经营大户等渔业经营主体,提高渔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积极引导企业实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打造一批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海洋渔业龙头企业,形成具有竞争力的现代企业集群。建立行业协会,强化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规范行业发展。支持渔民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发展规范化的渔民合作社,构建“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合作社+渔户”的现代渔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提高渔民抵御风险能力和生产经营的集中化、组织化程度。

(四)拓展融资渠道。加大对队伍建设、资源调查、海洋生物产业、品牌渔业和渔业科技等领域的投入力度。加强与专业投资机构合作,设立海洋产业股权投资基金,争取 “十三五”期间设立2支规模两亿元以上的海洋产业投资基金,引进市外股权投资基金1亿元以上,培育规模以上涉海企业19家。助推正洋公司、金牌生物科技、同仁食品等涉海企业开展资本市场运作,引导发行中小企业私募债,引进股权类投资基金,启动上市融资模式,实现2家涉海企业上市融资、2家企业新三板挂牌。

2016年3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