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解读】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我市以高质量发展激发城市活力
  • 发布日期:2020-10-24 18:06:05
  • 文章来源:乳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 点击次数:


今年以来,我市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以产业升级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以样板片区谋划乡村振兴新格局,以红色文化为城市“塑形”“铸魂”,推动母爱乳山高质量发展。

产业升级 项目助攻 创新引擎

跑出新旧动能转换“加速度”

一个月前,随着玫德乳山市产业基地项目正式落地,我市装备制造产业再次吹响高质量发展号角。玫德集团计划总投资20亿元,依托我市资源条件及装备制造产业基础,对炼铁板块和短流程铸造板块进行技术升级改造、业务扩展,打造胶东半岛智能短流程产业示范基地。

把项目建设作为发展的“强引擎”。今年,我市以“六保”促“六稳”,出台落地了一揽子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加快科技、资本、人才等要素聚集。特别是围绕“3+3+N”产业体系,聚焦项目带动、产业结构优化、骨干龙头培育,确立了创新引领、资本驱动、精准招商、传统转型的发展路径,建立起“一个牵头部门、一个工作方案、一套支持措施、一个专项基金、一条龙企业联动”工作机制,加快培育“产业+配套”“生态+赋能”的产业生态。

牢固树立“产业为王、项目为王”意识,我市大力开展招商活动,积极搭建招商引资平台,围绕青烟威、京津冀、长三角等重点区域和日韩、欧美等重点国家开展产业招商活动,扩大招商引资成果,不断冲击新目标、培育新优势、推动新突破。

为推动企业复工复产,我市建立市级领导分包企业制度,选派252名驻厂员蹲点指导,及时解决企业开复工面临的实际问题,探索推行外工内用、共享员工、夫妻共工、实习用工、补贴稳工等5种创新举措。

借助山东省“一链办理”县级试点契机,我市制定了涵盖50项“一件事”主题式服务事项和46项高频民生服务事项,通过梳理分散在不同领域的事项,将整链条上的相关事项、办理条件、申请材料、基本流程等进行整合,推动建立线上线下“一窗收件、后台流转、同步审批、统一出件”的新型审批模式。

同时,探索重大产业项目实行“拿地即开工”预审批服务模式,实行“一家牵头、并联审批、限时办结”部门联动机制,预先出具部门预审批意见,主流程审批时间压缩至25个工作日。

特色农业 生态宜居 乡风文明

绘出乡村振兴发展“新气象”

“以前村民都是以种地、打工为生,随着乡村样板片区一体规划建设,村里发展了樱桃、草莓等采摘园,打造了游客接待中心、乡村记忆馆、露营基地等,每逢周末农家乐游客爆满。”乳山寨镇玉皇山后村党支部书记于开胜说,紧紧依靠岠嵎山风景区,村里推出“山后人家”旅游品牌,村里主打山后樱桃、山后茶叶、山后野菜等特色招牌产品,吸引游客到此休憩体验。目前周边已发展农家乐10家,民宿5家,休闲采摘园30余家,今年春夏季以来,先后吸引游客2万人次。

今年以来,我市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统筹实施三级样板片区建设,扎实推进优势农业主导产业链条化发展,全面补齐“三农”领域短板,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着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农村社会治理体系,加快形成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优势。

按照“培育一个产品、打造一个产业、形成一个小镇”的思路,我市立足23个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推进农业规模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出台了设施农业、智慧农业、特色农业保险等惠农政策。特别是借鉴我市牡蛎创牌经验,推进区域公用品牌创建,打造了11万亩苹果、22万亩花生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基地,177家经营主体获得食用农产品合格证授权,实现了农产品“健康码”可追溯,整个生产过程可控,提升了产品品质和市场价值。

“特色产业”振兴,“绿色生态”升级。我市大力实施人居环境整治,全面推进清洁村庄创建、美丽乡村建设、“精致农家”创建等工作,将“户户通”工程与农村饮水、污水改造等工作统筹考虑、一体规划,推进投资11.2亿元的威海西部环山路乳山段建设,打造119.5公里的山海景观环道,实施6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对乳山河、黄垒河等5条共37公里河道进行治理。

坚持以增加收入不返贫为主线,我市聚焦扶贫产业、务工增收、生活保障等方面,规范了93个扶贫产业项目运营管理,有效提高了项目收益稳定性。开展“送关爱、送岗位、送服务”主题帮扶活动,加大保洁员、治安员等公益岗位、扶贫专岗,以及疫情防控、栽树绿化等村内零工向贫困户倾斜力度,引导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上岗就业。落实贫困人口居民医疗补贴、扶贫特惠保险、贫困户危房改造、“靓居工程”等扶贫政策,脱贫质量得到全面巩固提升。

乳娘精神 红色印迹 文艺创作

谱写传承红色文化“新篇章”

我市是革命老区和胶东抗战的重要革命根据地,这里曾发生过马石山突围战、双山突围战等荡气回肠的抗战故事,拥有马石山红色教育基地、胶东育儿所等红色文化载体,留下了胶东公学、胶东特委、胶东兵工厂等百余处红色印迹,诞生了胶东乳娘、马石山十勇士等革命英雄群体。

以红色文化为城市发展“铸魂”,近年来,我市秉承“红色基因就是要传承”的理念,深入挖掘梳理红色历史,改造提升了马石山、胶东育儿所等红色教育基地,打造了覆盖46个沿线村的红色文化片区。

围绕红色印迹挖掘和保护,我市深入挖掘整理境内红色文化资源,形成以马石山十勇士纪念馆、乳娘事迹陈列馆两馆为“双子星座”核心板块,东尚山、下石硼、青山和井乔家为“四朵金花”专题板块的党性教育架构体系。今年,我市又启动了118处红色印迹抢救保护利用工作,构成“红色印迹群”。

用“新”谱写红色文化精彩篇章,我市依托红色文化资源,推进文化精品创作与传播,《马石山十勇士》被八一制片厂拍摄成电影;红色文艺精品吕剧《乳娘》荣获山东省泰山文艺奖、文艺精品工程奖;情景剧《红色乳娘》在山东省庆祝建党95周年文艺演出中隆重上演,专题片《红色的爱》获中组部纪实片一等奖,大型民族舞剧《乳娘》走进北京国家大剧院。今年,《胶东乳娘》荣获第53届休斯顿国际电影节纪录单元雷米奖金奖,广受海内外观众好评。话剧《乳娘》也正在紧张排练中。

红色文化引领绿色崛起,我市“走活”红色沿线乡村产业致富路,启动了红色沿线振兴工程,对沿线村庄基础设施统一规划打造,让大山深处的红色村庄脱贫致富。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土地入股等形式,集中流转土地发展大樱桃、水蜜桃、苹果、板栗等特色产业,新上养蜂合作社,鼓励农户开办农家乐,开发红色研学游、乡村休闲游、采摘游等特色旅游线路,打响“红色+绿色”品牌,吸引更多游客走进大山深处,增加村民收入。如今,我市已打造“桃源古村”东尚山、“红色密营”下石硼、“大爱无疆”田家村等一批饱含红色文化内涵的乡村,形成了一条百余公里的环形红色旅游线路。

(原载于《乳山时讯》2020年10月23日2320期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