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乳山市政府公报
乳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乳山市国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乳政发〔2017〕2号
  • 发布日期:2020-12-13 19:52:46
  • 文章来源:乳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 点击次数:

乳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乳山市国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乳政发〔2017〕2号

各镇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单位,滨海新区、经济开发区、城区街道办事处,各市属国有企业:

《乳山市国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乳山市人民政府

2017年3月29日

乳山市国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

  一、背景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简称“慢性病”)主要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和口腔疾病,以及内分泌、肾脏、骨骼、神经等疾病。慢性病是严重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一类疾病,已成为影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慢性病的发生和流行与经济、社会、人口、行为、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随着我市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居民生活方式、生态环境、食品安全状况等对健康的影响逐步显现,慢性病发病、患病和死亡人数不断增多,群众慢性病疾病负担日益沉重。我市从2011年成功创建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以下简称“慢病示范区”)以来,坚持突出基层基础、完善保障措施,不断健全政府主导、部门合作、全民参与的慢性病防控机制;以高血压综合防治为切入点,实现了对高血压等慢性病患者的科学指导、有效治疗、长期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积极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活动,倡导居民合理膳食、戒烟限酒、适量运动、心理平衡,提高了居民的健康意识,有效控制了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主要慢性病的危害及其危险因素水平;完善疾病监测网络,全面开展人群慢性病发病及死亡水平监测,死因、肿瘤和心血管病监测数据质量不断提升,死因监测和肿瘤监测被列为国家级监测点。

经过几年来示范区持续建设,我市慢病防治效果逐渐显现: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从2011年的39.99%降低到38.30%;人群吸烟比例从2011年的30.6%降低到29.16%;人均每天食盐摄入量从2011年10.72g降低到9.99g;植物油摄入量从2011年48.2g降低到44.97g。通过慢病示范区建设有效提升了全民健康素质,降低了高危人群发病风险,慢病防控工作正逐步由疾病管理向健康管理转变。

二、目标与指标

深入贯彻落实医药卫生体系改革精神,统筹各方资源,健全慢性病防控工作机制,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营造良好慢性病防控社会环境。以提高居民健康水平为核心,以控制慢性病危险因素、建设健康支持环境为重点,规范开展慢病监测、干预和评估,拓展慢性病防控领域,丰富慢性病干预管理手段,促进全生命周期健康,为推进健康乳山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具体工作指标为:

1、慢性病核心知识知晓率:居民重点慢性病核心知识知晓率达到60%以上,至2020年达到65%,2025年达到70%以上。

2、健康行为形成率:2020年15岁以上成人吸烟率较2015年降低10%,下降到25%以下,至2025年控制在20%以内。2020年食盐与食用油摄入量较2015年下降10%,分别控制在9克、40克以内,至2025年控制在8.5克、38.2克以内;中、小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的比例达到100%;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比例≥40%,到2020年大于42.5%,至2025年升至45%以上。

3、慢性病管理率:逐步提高35岁以上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管理率,2020年管理率分别达到45%、40%及以上,之后逐年增高。

4、慢性病规范管理率:逐步提高35岁以上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2020年规范管理率均达到60%以上,2025年达到70%以上。

5、慢性病控制率:逐步提高35岁以上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控制率,2020年控制率不低于40%、35%,2025年达到42.5%、37.5%及以上。

6、健康素养水平:逐步提高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至2020年达到22%,2025年达到25%以上。

7、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逐步降低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2020年较2015年降低12%,2025年降低20%及以上。

三、工作措施

制定实施慢性病综合防控相关政策与制度,最大程度上将健康融入社会发展规划、融入一切可能政策、融入百姓生活。健全完善健康教育体系,广泛宣传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等健康科普知识,教育引导群众树立正确健康观。倡树“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理念,促进群众自觉形成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构建自我为主、人际互助、社会支持、政府指导的健康管理模式。多途径进行慢性病高危人群的筛查和发现,规范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管理,提高慢性病综合监测水平,降低慢性病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生存率,改善居民生命质量。

(一)健全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领导体系

成立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卫计、教育、财政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乳山市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主要负责工作规划与计划制定、组织实施、协调管理、督导检查和考核评估,每年至少召开1次领导小组会议。领导小组各成员部门设工作联络员,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召开联络员会议。

(二)制定慢性病综合防控相关公共卫生政策,开展人群慢性病危险因素控制

1、强化政府主导,将慢病示范区建设工作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慢病示范区建设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经费专项管理、专款专用;加强部门协作,将慢病示范区建设工作列入各相关部门年度岗位责任制目标考核管理,定期开展效果评价评估;动员全社会参与,有效引进社会资本参与慢病示范区建设,鼓励商业健康保险参与医疗救助,通过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方式,为慢性病患者提供健康管理服务。

2、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优先配备使用基本药物,同时为方便居民更便利的获取各种慢性病治疗药物,以便更有效的控制病情,基层医疗单位可适当的配备使用一定数量或比例的非基本药物。

3、教育部门牵头,贯彻零级预防理念,落实阳光体育运动,合理设置健康教育课程;全面加强托幼机构及中小学健康知识和行为方式教育,包括营养均衡、口腔保健、健康体重、视力保护等内容,每学期以班级为单位,课程≥6学时;继续开展健康学校创建工作。

4、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对食品生产加工流通企业、餐饮行业及从业人员定期进行减盐、减油等健康膳食知识与技能培训(每年至少1次);鼓励和支持食品企业研发、生产和销售减盐、减糖等健康食品;继续开展健康食堂、餐厅/酒店创建。

5、商务部门负责引导商场/超市设立低盐食品专柜;开展健康超市创建工作。

6、将健身场所纳入城市建设规划,社区15分钟健身圈覆盖率>90%,居民健身设施完好,提高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开展健康主题公园、步道、小屋、健康一条街等健康支持性环境建设。

7、工会、妇联、共青团、教育、体育、卫计等部门要紧密配合,实施青少年体育促进计划,组织开展群众体育健身活动,提高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比例;机关、企事业单位建立职工工间操制度,组织符合单位特点的健身和竞赛活动。

8、开展烟草控制,降低人群吸烟率。全面禁止烟草广告,室内公共场所、工作场所和公共交通工具设置禁止吸烟警语和标识;开展无烟党政机关、无烟医疗卫生计生机构、无烟学校创建工作,覆盖率达100%。

(三)推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广泛开展全人群健康促进活动

1、建立媒体定期宣传制度,利用传统媒体和互联网等新媒体广泛开展慢性病防治和健康教育;在社区建设健康教育宣传阵地,向居民普及慢性病防控知识与技能,同时加强公共卫生健康信息和公益广告宣传。

2、深入开展健康山东·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围绕控制烟草消费、推动合理膳食、促进健身活动三个重点,推进健康单位、社区、家庭创建,开展“减盐防控高血压”、“三减三健”(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等专项行动,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支持性环境。

3、结合世界无烟日、肿瘤宣传周、全国高血压日、世界糖尿病日、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日、爱牙日、世界脑卒中日等重大宣传日,开展大型社会性宣传活动,扩大传播慢性病防治和健康素养知识和技能的范围,每年至少开展4次健康主题日大型宣传活动,每次活动参与人数不少于300人(含分会场)。

4、参照《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示范创建工作指导方案(试行)》标准,开展健康示范单位、社区、食堂和餐厅创建活动,健康社区覆盖率逐年增加5%或达到40%以上,健康单位、学校、食堂/酒店每年增加2个或每类达到10个以上。

(四)开展慢性病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加强重大慢性病的早期发现和管理

通过多种途径发现慢性病高危个体,建立完善高危人群管理档案,实施健康管理和强化生活方式干预,提升高危人群对慢性病的认知水平,降低个体慢性病危险水平,防止和延缓慢性病的发生。

1、高危人群发现

(1)在全市所有医疗机构建立35岁以上病人首诊测血压制度,并将此项工作纳入对各级医疗卫生单位的日常考核,确保35岁以上人群首诊测血压率超过90%,有条件的机构可同时开展体重和腰围测量。

(2)加强个人健康档案与健康体检信息的利用,积极发现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高危人群,高危人群发现登记率100%。同时鼓励各类单位定期为职工提供体检,及早发现慢性病高危人群和患者。

(3)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镇卫生院具备开展血糖血脂检测、口腔预防保健、简易肺功能测定和大便隐血检测能力,覆盖率应大于70%。

(4)开展上消化道癌、宫颈癌等有成熟筛查技术的癌症早诊早治工作。加强健康体检规范化管理,健全学生健康体检制度,推广老年人健康体检,推动冠心病、癌症等慢性病的机会性筛查。将口腔健康检查纳入常规体检内容,逐步将肺功能检查和骨密度检测项目纳入40岁以上人群常规体检内容。

2、开展高危人群的干预和管理

(1)基层医疗机构对发现的慢性病高危个体,建立管理档案,并通过了解其生活行为状况包括吸烟、饮酒、膳食和身体活动等对其危险因素暴露水平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和服务人群的个人意愿,选择适宜的干预手段对高危个体进行健康指导,每年至少完成2次随访。

(2)加强健康教育,提高高危人群对慢性病防治知识认知程度,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培养自测血压、血糖、体重和腰围等自我管理和定期监测技能。

(3)中西医并重,发挥中医药在慢性病预防、保健、诊疗、康复中的作用。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镇卫生院要有中医综合服务区,开展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的宣传及中医适宜技术推广。

(4)加强癌症、心血管疾病等重大慢性病的早期发现和管理, 开展心脑血管疾病、重点癌症、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等重大慢性病的筛查和早期诊断。

(5)开展个性化健康干预。依托医疗机构,开设戒烟咨询热线,提供戒烟门诊等服务,提高戒烟干预能力。促进体医融合,在有条件的机构开设运动指导门诊,提供运动健康服务。

(6)重视老年人常见慢性病、口腔疾病、心理健康的指导与干预。探索开展集慢性病预防、风险评估、跟踪随访、干预指导于一体的职工健康管理服务。

(五)规范慢性病患者管理

1、根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要求,基层医疗机构要按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等规范文件,开展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筛查,建立管理档案,实现随访电子化。每年对患者开展4次随访,至少进行1次较全面的健康检查。

2、提高35岁以上人群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管理率,35岁以上高血压患者和糖尿病患者管理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提高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控制率,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

3、积极推进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肿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患者的分级诊疗,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急慢分治的合理就医秩序。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签约团队负责提供约定的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和健康管理服务,优先将慢性病患者纳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范围。

4、推行实施儿童窝沟封闭工作,社区协同开展健康口腔活动,实施儿童窝沟封闭的学校比例大于60%,12岁儿童患龋率应低于25%。

(六)完善慢性病综合监测,促进监测评价和研发创新

完善慢性病信息监测报告系统,加强信息分析与利用,掌握慢性病流行规律及特点,确定主要健康问题,为制定慢性病防治政策与策略提供循证依据。

1、开展死因监测、脑卒中、冠心病监测和恶性肿瘤监测

(1)死因监测:根据原省卫生厅、公安厅、民政厅《关于使用<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居民死亡推断书>及加强死因统计工作的通知》(鲁卫疾控发〔2010〕1号)的要求,继续开展全人群死亡登记工作,及时准确收集居民病伤死亡统计信息,评价人群健康水平和卫生状况。

(2)脑卒中、冠心病和肿瘤监测:各医疗机构要继续加强脑卒中、冠心病和肿瘤发病登记报告工作,定期分析疾病发病变化情况,完成脑卒中、冠心病和肿瘤发病登记报告,评估慢性病预防和控制的效果。

2、慢性病与营养监测:每5年组织基层医疗机构开展慢性病与营养监测,并完成调查报告,及时发现和评估重点慢性病状况和影响因素。

3、慢性病防控社会因素调查:每5年组织医疗机构开展一次慢性病防控社会因素调查,综合运用社会学、流行病学及管理学理论与方法开展社会因素调查,完成调查报告,用于指引评估示范区建设及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计划的制定。

4、建立区域慢性病监测数据互联互通机制:省、地市、县三级人口健康信息和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管理系统共享,实现重点慢性病监测数据互联互通,提高监测数据质量和监测报告的权威性。

(七)完善市域卫生信息化平台建设

继续完善市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将慢性病有关信息作为市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抓好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电子信息化管理的基础上,实现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的连续记录和信息共享,逐步实现跨部门跨单位间的信息共享,为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提供信息支持和服务。

(八)加强慢性病防治队伍和能力建设

卫生行政部门设立慢性病管理职能科室,疾病预防控制和各医疗机构要固定专人负责慢性病防制工作,疾控机构设置独立的慢性病防制科室,从事慢性病防制专职人员占本机构专业人员总数的比例≥10%。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每年组织对辖区基层医疗机构的慢性病专业培训不少于2次,基层医疗机构每年接受上级培训不少于4次,基层医疗机构每年组织对村医或社区卫生服务站医护人员的培训不少于2次。

四、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市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协调领导慢病示范区建设工作,各镇(办事处)、各有关部门也要成立相应机构,负责辖区或本部门综合防治工作的具体组织实施。市发改部门负责将慢性病防治工作纳入全市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之中,并对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卫计部门负责制订慢病示范区建设年度工作计划和监督评价方法,组织开展综合防治工作,定期开展防治效果评估,及时向市政府和市慢病示范区领导小组汇报慢性病防治工作开展情况;财政部门负责安排必要的慢病示范区建设工作经费;广电、报社等新闻媒体负责慢性病防治知识宣传;公安部门负责提供全市人口及死亡资料,做好居民死亡登记报告工作;教育部门负责制订学生慢性病防治教学计划,督导各类学校开展健康教育活动;住建、规划等部门负责社区公共卫生设施、公众健身休闲场所的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等;民政部门负责为慢性病致贫困难家庭提供经济救助,并做好居民死亡登记报告工作;文化、体育部门负责组织文化娱乐和全民健身活动;科技部门负责慢性病防治适宜技术推广,科研指导、立项和引进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慢性病防治专业人才引进,制定城镇慢性病医疗保障政策,做好参保人员的医疗保障工作;盐务部门负责对碘盐市场的监督管理,积极引进低钠钾盐并加大推广使用力度;其他相关部门要结合自身职责,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综合防治工作合力。

(二)政策保障。将慢性病防控工作列入全市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制定出台慢性病预防控制规划,慢性病防控融入各部门政策规章制度,各相关部门要出台必要的与慢性病防控及病人治疗相关的公共卫生政策,支持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基本内容包括烟草控制、降低有害饮酒、减盐、控油、控制体重、全民健身等慢性病危险因素干预、疾病管理相关的政策规章制度。

(三)技术保障。卫计部门负责成立技术指导专家组,组织制定慢性病监测、管理、干预技术方案和工作质量考核评价标准,并对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情况进行技术指导、督导、检查、考核。加强慢性病综合防治专业队伍建设,通过逐级培训等方式,提高专业人员管理、监测、干预等技能。

(四)经费保障。建立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经费保障机制,逐步形成政府主导、积极争取社会力量支持的多种形式经费投入渠道。将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部门年度预算,各相关部门也要根据部门工作职责在部门预算中安排相应经费,以保障各项工作计划的顺利实施。

五、督导与评估

各有关部门要依据《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指标体系与分工》(见附件2),对照各自职责制定工作规划,建立监督评价机制,按时完成各项工作指标。为保证示范区建设工作进度和质量,市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将组织相关成员单位定期对慢性病综合防控建设的管理体系、政策制定、经费保障、队伍建设、组织实施等建设工作进行督导检查和自我评估,推动各项目标任务落实。对工作开展不力、任务落实不到位的部门和单位将进行通报批评。

附件:1.乳山市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2.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指标体系与分工(试行)

附件1

乳山市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

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组  长:宫本杲(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市长)

副组长:宫洪霞(市政府副市长)    

成  员:冷书杰(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陈凤梅(市直机关工委书记)

李  超(市报社总编辑)

于留泮(市总工会主席)

赵红日(市妇女联合会主席)

耿仁书(市发展和改革局局长)

李宏飞(市统计局局长)

焉  涛(市教育局局长)

王世建(市科学技术局局长)

马  骏(市民政局局长)

刘培根(市财政局局长)

卢志强(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

宫在津(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

许玉安(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局长)

刘志勇(市商务局局长)

张新龙(市文化广播新闻出版局局长)

隋浩杰(市体育局局长)

姜云志(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局局长)

于吉东(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

刘本江(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局长)

张书松(市公安局党委副书记、政委)

江文强(市广播电视台台长)

林  兵(市规划局局长)

杨晓辉(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李  全(市盐务局局长)

姜朝晖(市城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王  庆(城区街道办事处主任)

王  斌(夏村镇镇长)

姜宇航(乳山口镇镇长)

王雪光(海阳所镇镇长)

高胜欣(白沙滩镇镇长)

刘坚强(大孤山镇镇长)

于海洋(徐家镇镇长)

宫晓波 (南黄镇镇长)

马  成 (冯家镇镇长)

于晓杰 (下初镇镇长)

孙福斌 (午极镇镇长)

宋文强 (崖子镇镇长)

仇晓明 (诸往镇镇长)

冯希勇 (育黎镇镇长)

刘冠兰 (乳山寨镇镇长)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局,姜云志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

附件2 

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指标体系与分工(试行)

指标

分类

指标内容

指标要求

赋分标准

权重分值

评价办法

责任部门

一、政策完善

(45分)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多部门协作联动机制。

(25分)

1.辖区政府成立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明确部门职责,建立完善的信息反馈沟通制度。

(1)成立辖区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明确各部门职责,4分。

(2)设立示范区建设工作办公室,2分。

(3)每年召开1次及以上领导小组工作会议,2分。

(4)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及时召开联络员会议,2分。

10

查阅资料,现场询问。

政府办

卫计局

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

2.辖区政府将慢性病防控工作纳入当地政府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1)慢性病防控工作纳入政府社会经济发展规划,3分。

(2)政府制定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2分。

5

查阅资料。

政府办

发改局

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

3.慢性病防控融入各部门政策规章制度,有烟草控制、降低有害饮酒、减盐、控油、控制体重、全民健身等慢性病危险因素干预、疾病管理相关的政策规章制度。

抽查5个部门制定落实相关健康政策情况。

(1)凡制定并落实,每个部门得1分,满分5分。

(2)制定但没有落实,每个部门得0.5分。

5

随机抽查5个部门年度工作计划的政策相关内容的体现和落实情况;抽查2个部门员工,简单问询对本部门该政策的知晓与落实情况。

政府办

卫计局

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

4.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建立工作督导制度,开展示范区建设的多部门联合督导。

(1)每年组织2次由5个及以上部门参与的联合督导,每次得1分;低于5个部门参与得0.5分。

(2)联合督导内容主要包括部门合作建立的信息沟通共享、激励问责、质量控制等3个基本运行机制情况,每个机制分值为1分。

5

查阅资料。

随机抽取1-2个参与合作部门的职能科室负责人,询问3项基本机制的落实情况。

卫计局

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

(二)保障慢性病防控经费。

(10分)

1.慢性病防控工作经费纳入政府年度预算、决算管理。

(1)慢性病防控工作经费纳入政府预算、决算管理,各1分。

(2)经费预算执行率100%, 1分。

3

查阅资料。

财政局

卫计局

2.辖区政府按规划、计划提供示范区建设专项工作经费,专款专用。

(1)辖区提供示范区建设专项工作经费,3分。

(2)慢性病防控经费专项管理,确保专款专用,2分。

5

查阅资料。

财政局

卫计局

3.保障疾控机构的慢性病防控工作经费。

慢性病防控工作经费占疾控机构业务总经费的比例>10%,2分;10%,1分;10%以下不得分。

2

查阅资料。

财政局

卫计局

(三)建立有效的绩效管理及评价机制。

(10分)

1.辖区政府将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相关工作纳入各相关部门年度目标管理。

(1)辖区政府将示范区建设工作纳入各相关部门年度目标管理,纳入绩效考核目标工作,2分。

(2)抽查5个部门执行情况,发现2个及以上部门没纳入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者不得分。

2

查阅相关部门的年度计划和年终评价的相关资料。

政府办

考核办

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

2.辖区政府将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相关工作纳入各部门绩效考核,落实问责制。

抽取4个相关部门职能科室,询问相关职责知晓与执行情况。部门履职合格的覆盖率达100%,8分。

8

查阅资料,现场询问。

政府办

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

二、环境支持

(50分)

(一)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构建全方位健康支持性环境。

(20分)

1.开展健康家庭、社区、单位、学校、食堂、餐厅/酒店建设,数量逐年增加。

(1)开展健康家庭活动的健康社区占辖区社区总数的30%以上,2分;20-30%,1分;20%以下不得分。

(2)健康单位、学校、餐饮(食堂、餐厅/酒店)每类不少于5个,每类2分;每少1个扣0.5分。

(3)现场评估发现每类中有1个不达标,该类不得分。

(4)复审:健康社区覆盖率逐年增加5%或达到40%以上,2分。健康单位、学校、食堂/酒店每年增加2个或每类达到10个以上,每类2分,每年增加未达到要求者该类不得分。

8

查看健康支持性环境的名单,现场随机抽查每类1个。

市直机关工委

教育局

食药监局

各镇(街道办事处)

2.开展健康主题公园、步道、小屋、健康一条街等健康支持性环境建设,数量逐年增加。

(1)健康主题公园、步道、小屋、一条街等,每建设1类,1分,满分4分。

(2)现场评估发现1个不达标,该类不得分。

(3)复审:健康步道、小屋等数量逐年有增加或每类建设数量达到3个,每类2分,满分4分,未达到要求者该类不得分。

4

查看健康支持性环境的名单,现场随机抽查每类1个。

住建局

行政执法局

规划局

城投集团

卫计局

3.开展“三减三健”(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专项行动。

(1)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的“三减三健”专项行动、每开展一项得1分,满分6分。

(2)食盐与食用油的摄入量低于本省平均水平3%以上,各1分。(3)复审: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的“三减三健”专项行动、每开展一项得1分,满分6分。食盐与食用油的摄入量5年下降10%或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以上,各1分,未达到要求者不得分。

8

查阅社会因素调查报告和相关资料。

卫计局

食药监局

商务局

盐务局

体育局

教育局

(二)为群众提供方便、可及的自助式健康检测服务。(10分)

1.社区设立自助式健康检测点,检测内容包括身高、体重、腰围、血压等。

(1)设立自助式健康检测点的社区覆盖率不低于30%,5分;覆盖率20-30%,3分;20%以下不得分。

(2)复审:自助式健康监测点逐年增加5%或达到40%,5分,未达到要求者不得分。

5

查看自助式健康检测点名单,现场随机抽查健康社区、单位各1家。

卫计局

各镇(街道办事处)

2.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设置自助式健康检测点,并提供个体化健康指导。

(1)设置健康检测点的机构覆盖率>80%,2分;70-80%,1分;70%以下不得分。(2)提供个性化健康指导的机构比例>50%,3分;40-50%,2分;30-40%,1分;30%以下不得分。

5

现场查看医疗机构免费健康检测点的设置及健康指导的记录。

卫计局

(三)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普及公共体育设施,提高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比例。

(10分)

1.社区建设15分钟健身圈,居民健身设施完好,提高人均体育场地面积。

(1)社区15分钟健身圈的覆盖率>90%,1分;70-90%,0.5分;70%以下不得分。(2)设备完好100%,0.5分;其余0分。

(3)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平米,0.5分。

2

查阅资料,现场随机抽查居委会或村委会。

体育局

规划局

住建局

城投集团

各镇(街道办事处)

2. 公共体育场地、有条件的企事业、学校的体育场地免费或低收费向社区居民开放。

(1)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比例100%,1分;其余0分。(2)有条件的单位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比例≥30%,1分;30%以下不得分。

2

查阅资料,现场评估,走访辖区居民了解开放情况 。

体育局

教育局

3.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工间健身活动,组织符合单位特点的健身和竞赛活动。

(1)开展工间健身活动单位覆盖率≥80%,1分;80%以下不得分。

(2)每年机关、企事业单位组织开展至少1次健身竞赛活动,1分;未开展不得分。

2

查阅资料,现场评估。

机关工委

总工会

4.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

中、小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的比例达到100%,2分;80-100%,1分;80%以下不得分。

2

查阅资料。

教育局

5.提高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比例。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比例≥40%,2分;35-40%,1分;35%以下不得分。

2

查阅体育部门相关资料。

体育局

(四)开展烟草控制,降低人群吸烟率。

(10分)

1.辖区室内公共场所、工作场所和公共交通工具设置禁止吸烟警语和标识。

辖区100%的室内公共场所和工作场所设置禁止吸烟警语和标识,3分;95%-100%,1分;95%以下不得分。

3

现场随机抽查。

卫计局、

领导小组有关成员部门

2.禁止烟草广告。

(1)辖区有禁止烟草广告的政策文件,0.5分。

(2)辖区未发现烟草广告,0.5分。

1

查阅资料,现场评估。

市场监管局

3.建设无烟党政机关、无烟医疗卫生计生机构、无烟学校。

(1)覆盖率均达100%,2分;低于100%不得分。

(2)抽查发现1个单位不合格,不得分。

2

现场随机抽查。

市直机关工委

卫计局

教育局

各镇(街道办事处)

4.辖区各级医疗机构开展简短戒烟服务培训,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提供简短戒烟服务。

(1)开展简短戒烟服务培训的医疗机构覆盖率≥80%,1分;80%以下不得分。

(2)提供简短戒烟服务的医疗机构覆盖率100%,1分;100%以下不得分。

医疗机构包括辖区所在一、二、三级医疗机构和妇幼保健院。

2

查阅资料,现场抽查医疗机构提供简短戒烟服务的情况。

卫计局

5.降低辖区15岁以上成年人吸烟率。

(1)15岁以上成人吸烟率低于25%,2分。(2)复审:15岁以上成人吸烟率逐年下降,5年降低10%;5年降低未达到10%不得分。

2

查阅中国慢性病与营养监测、社会因素调查报告。

卫计局

三、体系整合

(30分)

(一)建立防治结合、分工协作、优势互补、上下联动的慢性病综合防治体系。(15分)

1.建立完善慢性病防控服务体系和分工明确、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

(1)辖区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制订实施慢性病防控服务体系建设的方案,4分。

(2)明确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职责,4分。

8

查阅资料。

卫计局

2.建立完善信息共享、互联互通等的工作机制,推进慢性病防、治、管的整合。

(1)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负责督导慢性病防控服务体系的有效运行,2分。

(2)建立完善慢性病防控服务体系的运行、质控、绩效评价机制,3分。

(3)疾控、医院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的技术指导和对口支援,建立有效的合作关系,2分。

7

查看相关的制度及信息平台,查看防、治、管的情况,查阅相关的文件以及考核兑现情况。

卫计局

(二)加强慢性病防控队伍建设。(15分)

1.辖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按职能有独立的慢性病防控科室,配备专职人员。

(1)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有独立的慢性病防控科室,2分。

(2)专职人员占本机构专业人员总数的比例≥10%,2分;5-10%,1分;低于5%不得分。

(3)每年接受上级专业培训不少于2次,1分。

5

查阅资料。

编委办

卫计局

2.二级以上医院配备公共卫生专业人员,履行相应的公共卫生职责。

(1)二级以上医院有承担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部门,2分。

(2)二级以上医院有专职的公共卫生人员承担慢性病防控工作,2分。

(3)二级以上医院每年组织对辖区基层医疗机构的慢病专业培训不少于2次,1分。

5

查阅资料。

卫计局

3.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加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承担所在区域慢性病防控工作。

(1)基层医疗机构设有单独的科室负责慢性病防控工作,1分。

(2)基层医疗机构有专职的公共卫生人员承担慢性病防控工作,2分。

(3)基层医疗机构每年接受上级培训不少于4次,1分。

(4)基层医疗机构每年组织对村医或社区卫生服务站医护人员的培训不少于2次,1分。

5

查阅资料。

卫计局

四、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28分)

(一)通过多种渠道积极开展慢性病防治全民健康教育。(10分)

1.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定期传播慢性病防治和健康素养知识和技能。

利用传统媒体和互联网等新媒体广泛开展慢性病防治和健康教育,每月不少于2次,2分。

2

查阅资料。

广播电视台

报社

卫计局

2.开展社会性大型健康日活动,扩大传播慢性病防治和慢病健康素养知识和技能的范围。

辖区每年至少开展4次健康主题日大型宣传活动,应包括肿瘤宣传周、全国高血压日、世界糖尿病日、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日、爱牙日、世界脑卒中日等,2分。大型活动是指参与人数超过300人(含分会场)。

2

查阅资料。

卫计局

3.各社区设有健康教育宣传阵地,向居民普及慢性病防控的知识与技能。

(1)健康教育活动室在当地社区的覆盖率达100%,1分。(2)健康宣传栏社区覆盖率≥90%,内容至少2个月更新1次,1分。(3)社区健康讲座每年≥4次,每次不少于50人,1分。

3

查阅资料、现场评估。查阅活动室、健康讲座与社区宣传栏的计划或分布表;抽取2个点现场观察实际执行情况。

各镇(街道办事处)

卫计局

4.开展幼儿园、中小学校健康行为方式教育。

(1)幼儿园、中小学校开设健康教育课覆盖率达100%,1分。(2)健康教育课包括营养均衡、口腔保健、健康体重、视力保护等内容,每学期以班级为单位,课程≥6学时,2分;低于6学时不得分。

3

查阅资料、现场评估。查阅教育计划;查阅课程表、教材与教参,抽取1个点现场观察实际执行情况。

教育局

(二)提高居民重点慢性病核心知识知晓率和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10分)

1.提高居民重点慢性病核心知识知晓率。

居民重点慢性病核心知识知晓率≥60%,6分;50-60%,4分;低于50%不得分。

6

查阅社会因素调查报告。

卫计局

统计局

2.提高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0%,4分;10-20%,3分;10%以下不得分。

4

查阅资料。

卫计局

统计局

(三)发挥社会团体和群众组织在慢性病防控中的积极作用。

(8分)

1.辖区开展群众性健身运动。

(1)有5个及以上的群众健身团体,1分。

(2)配有健康指导员和志愿者,1分。

2

查阅资料。

体育局

2.每年至少开展1次多部门组织的集体性健身活动。

定期开展政府支持、企事业单位承担参与并积极支持的健身活动,每年≥1次,2分;未开展不得分。

2

查阅资料。

体育局

3.鼓励社区慢性病患者积极参与社区自我健康管理活动。

有自我健康管理小组的社区覆盖率达到50%,4分;40-50%,2分;40%以下不得分。

4

查阅资料。

卫计局

五、慢性病

全程管理

(87分)

(一)规范健康体检,开展高危人群筛查与干预,加强癌症、心脑血管疾病等重大慢性病的早期发现与管理。

(20分)

1.开展学生、老年人等重点人群和职工定期健康体检和健康指导。

(1)学生健康体检率≥90%,2分;80-90%,1分;80%以下不得分。(2)65岁及以上老年人健康体检率≥90%,2分;80-90%,1分;80%以下不得分。

(3)每2年1次体检并开展健康指导的机关事业单位和员工数超过50人的企业的覆盖率≥50%,3分;40-50%,2分;40%以下不得分。

7

查阅教育部门统计数据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统计数据等。

总工会

教育局

卫计局

2.应用推广成熟的适宜技术,早期发现诊治患者,及时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管理。

(1)医疗机构首诊测血压率≥90%,2分;低于90%不得分。

(2)开展心脑血管疾病、重点癌症、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等重大慢性病的筛查和早期诊断,每1项1分,满分4分。

(3)具备血糖、血脂、简易肺功能测定和大便隐血检测等4种技术并提供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的覆盖率≥50%,3分;40-50%,1分;低于40%不得分。

(4)提高加强个人健康档案与健康体检信息的利用,发现高危人群登记率100%,2分;高危人群纳入健康管理率≥30%,2分。

13

查阅资料,现场评估,抽样调查医疗机构资料、信息系统。

卫计局

(二)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开展高血压、糖尿病等重点慢性病规范化管理。

(25分)

1.开展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慢性病分级诊疗服务。

(1)建立分级诊疗制度,2分。

(2)落实并开展高血压与糖尿病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服务,3分。

(3)依托信息平台实现分级诊疗,2分。

7

查阅资料。

卫计局

2.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签约团队负责提供约定的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和健康管理服务。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本省平均水平30%,6分; 25-30%,3分;15-25%,1分;低于15%不得分。

6

查阅省级统计数据。

卫计局

3.提高18岁以上人群高血压、糖尿病知晓率。

(1)18岁以上高血压知晓率≥60%,2分;40-60%,1分;低于40%不得分。(2)18岁以上糖尿病知晓率≥50%,2分;30-50%,1分;低于30%不得分。

4

查阅监测报告数据。

卫计局

4.提高35岁以上人群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管理率。

(1)35岁以上高血压患者管理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2分;高于3-5%,1分;低于3%不得分。

(2)35岁以上糖尿病患者管理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2分;高于3-5%,1分;低于3%不得分。

4

查阅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数据。

卫计局

5.提高管理人群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控制率。

(1)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2分;高于3-5%,1分;低于3%不得分。(2)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2分;高于3-5%,1分;低于3%不得分。

4

查阅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数据。

卫计局

(三)在重点人群中开展口腔疾病防治。

(6分)

1.实施儿童窝沟封闭,社区协同开展健康口腔活动。

(1)辖区内实施儿童窝沟封闭学校比例≥60%,2分;50-60%,1分;低于50%不得分。

(2)社区协同开展健康口腔活动,1分。

3

查阅资料。

卫计局

教育局

各镇(街道办事处)

2.控制12岁儿童患龋率。

辖区12岁儿童患龋率低于25%,3分;不达标不得分。

3

查阅资料。

卫计局

教育局

各镇(街道办事处)

(四)完善区域信息平台,实现医疗卫生机构间互联互通、信息共享。

(15分)

1.建立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实现公共卫生服务、诊疗信息互联互通。

(1)建立区域卫生信息平台,4分。(2)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二级及以上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之间实现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3分。

(3)实现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的连续记录和信息共享,3分。

10

查阅资料,现场评估。

卫计局

2.应用互联网+、健康大数据提供便捷、高效的健康管理服务。

应用互联网+、健康大数据为签约服务的患者提供健康管理和诊疗服务,5分。

5

查阅资料,现场评估。

卫计局

(五)中西医并重,发挥中医药在慢性病预防、保健、诊疗、康复中的作用。

(7分)

1.辖区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有中医综合服务区。

设有中医综合服务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比例达100%,3分。

3

查阅资料。

卫计局

2.开展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的宣传及中医适宜技术推广。

(1)宣传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2分。

(2)推广中医适宜技术,2分。

4

查阅资料,现场评估。

卫计局

(六)做好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重大疾病保障的衔接。(7分)

1.做好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重大疾病保障。

(1)落实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重大疾病保障等相关政策,2分。(2)提高签约患者的医疗保障水平和残疾人、流动人口、低收入等人群医疗救助水平的具体措施,2分。

4

查阅资料。

人社局

民政局

2.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优先配备使用基本药物,根据省级医保药品报销目录,配备使用一定数量或比例的药品。

(1)按基本药物目录配置,1分。

(2)按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规定和要求配备使用医保报销药物,非基本药物占基层用药的30%及以上,2分;低于30%不得分。

3

查阅资料,现场评估。

卫计局

(七)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慢性病防控工作,促进医养结合。

(7分)

1.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社会力量参与,为慢性病患者提供健康管理服务。

(1)有效引进社会资本参与慢性病防控,1分。

(2)商业健康保险参与医疗救助,1分。

(3)通过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方式,为慢性病患者提供健康管理服务,2分。

4

查阅资料。

卫计局

各保险公司

2.促进慢性病全程防治管理服务与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服务融合。

(1)医疗机构向居家养老、社区养老与机构养老的老年人提供医养结合的健康养老服务覆盖比例≥80%,2分;60-70%,1分;低于60%不得分。

(2)具有医养结合机构的街道/乡镇覆盖率≥10%,1分。

3

查阅资料。

卫计局

民政局

老龄办

各镇(街道办事处)

六、监测评估(30分)

(一)开展过程质量控制和重点慢性病监测工作。

(15分)

1.规范开展覆盖辖区慢性病及相关危险因素监测,掌握辖区重点慢性病状况、影响因素和疾病负担。

全人群的死因监测、慢病与营养监测、心脑血管疾病、肿瘤、慢阻肺等重大慢性病登记报告达到基本技术指标,完成报告。

(1)死因监测,2分;

(2)每5年1次慢病与营养监测,2分;(3)心脑血管疾病报告,2分;(4)肿瘤随访登记,2分;(5)慢阻肺监测,2分。

10

查阅资料。

卫计局

2.慢性病监测数据互联互通。

利用省、地市、县三级人口健康信息和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管理系统,实现重点慢性病监测数据互联互通,5分。

5

现场评估。

卫计局

(二)开展慢性病防控社会因素调查,定期发布调查结果。

(15分)

1. 辖区每5年开展一次慢性病防控社会因素调查。

(1)综合运用社会学、流行病学及管理学理论与方法开展社会因素调查,完成调查报告,3分。

(2)报告信息来源权威、准确、多元、综合,报告结构完整,有背景、方法、现状与主要问题、资源分析、预期目标、主要对策与具体措施等内容,2分。

(3)报告调查结果清晰、调查依据正确、对策合乎逻辑、目标设定科学、措施设计得当,2分。(4)报告结果用于指引、评估示范区建设及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计划的制定,2分。

9

查阅资料。

政府办

卫计局

2.辖区政府发布人群慢性病防控有关健康信息。

(1)辖区政府每5年发布含慢性病防控内容的综合健康报告,3分。

(2)综合健康报告主要结果用于政府工作报告,3分。

6

查阅资料。

政府办

卫计局

七、创新引领(30分)

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有特色、可复制、可推广。(30分)

1.倡导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与当地社会、文化等建设和公共服务、公共产品供给相结合。

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与辖区社区文化建设、健康城市建设、文明创建、公共服务与公共产品等相关项目有机衔接整合,以达到1+1>2的实际效果。建立协同工作机制并有效衔接达3项,10分;1-2项,5分。

10

查阅项目计划书与总结报告等资料,现场评估。

政府办

卫计局

2.总结有创新、特色案例。

创新特色案例达2个,案例撰写符合要求,15分;1个,10分。

15

查阅案例文件,查阅该案例的相关原始素材等资料,现场评估。

卫计局

3.示范区成功经验在全省被推广应用。

示范区成功经验被推广2项,5分;1项,3分。

5

查阅每项被推广应查看成功经验描述件、省级要求的推广文件、推广后的反响等资料,现场评估。

卫计局

合计




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