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乳山市政府公报
乳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制造业强市建设的实施意见
乳政发〔2018〕17号
  • 发布日期:2020-12-13 21:19:31
  • 文章来源:乳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 点击次数:

乳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制造业强市建设的实施意见

乳政发〔2018〕17号

各镇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单位,滨海新区、经济开发区、城区街道办事处,各市属国有企业:

为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中国制造2025>山东省行动纲要》和《威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制造业强市建设的实施意见》,推动新旧动能转换,进一步提高我市制造业的总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现就加快制造业强市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以新旧动能转换为统领,深入实施“产业强市、工业带动”战略,全面推进制造业发展“十百千”工程,按照专业园区、特色集群、龙头企业、产业基金、研发平台五位一体的模式,加快建立“3+3”新型产业体系,努力培植一批十亿级骨干企业,打造一批百亿级产业集群,建设千亿级制造业强市。

(二)发展目标。到2022年,基本形成主导产业突出、园区特色鲜明、龙头企业支撑、产业链条完善的新型产业体系。

1.工业总体实力明显提升。到2022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左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00亿元,培育百亿级制造业产业集群6个,主营业务收入过十亿元企业10家以上。(牵头单位:市经信局、发改局)

2.产业升级实现突破。转型步伐明显加快,融合水平持续提高,到2022年,重点培育的制造业产业集群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占工业的比重达到9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0%以上。(牵头单位:市经信局、科技局)

3.智能制造水平显著提升。实施智能制造示范工程,打造数字车间和智能工厂。到2022年,省级以上创新平台达到40个,重点行业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和智能制造示范达到5个;工业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指数达到70。(牵头单位:市经信局、发改局、科技局)

二、重点任务

(一)构建新型产业体系

1.大力发展优势主导产业。集中优势资源和产业政策,推进具备一定基础潜力的机械配件和装备制造、绿色食品与生物科技、纺织服装三大产业发展,实现向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的高端延伸。其中,机械配件和装备制造产业重点发展汽车零部件、海工装备、超高频永磁电机、数控机床等链条,绿色食品与生物科技产业重点发展生物肽、冷冻调理、营养保健等链条,纺织服装产业重点以研发设计、品牌建设、智能制造、绿色协同为发展方向,推动产业规模、产业层次、产业链条不断壮大、提升拉长。(牵头单位:市经信局;责任单位:市发改局、科技局、海渔局、农业局、商务局、招商促进局、滨海新区、经济开发区、城区办、徐家镇)

2.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坚持高点定位,强化规划引领,实施“双招双引”,突破发展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新能源、健康智造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中,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产业重点培育新一代通信网络、集成电路及相关产品、3D打印、无人机、工业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等链条,新能源产业重点培育新能源整车及核心零部件、储能装备、地热装备、风电装备等链条,健康智造产业重点培育大健康、医疗器械、智能健康检测和保健服装、保健功能食品等链条,打造新兴产业领域的“小航母”。(牵头单位:市经信局;责任单位:市发改局、科技局、商务局、招商促进局、滨海新区、经济开发区)

(二)培植壮大市场主体

1.培育发展骨干龙头企业。推进市域企业与世界500强、大型央企、行业龙头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的战略合作,增强骨干企业综合竞争力。鼓励骨干企业实施技改扩规、兼并重组,壮大企业规模。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土地、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向骨干企业集聚,推动企业发展壮大。重点培育华信食品、福喜农牧、伯特利等10家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龙头企业。(牵头单位:市经信局;责任单位:市科技局、人社局、国土局、商务局、招商促进局、滨海新区、经济开发区、城区办)

2.培育发展单项冠军企业。引导企业专注于细分市场,在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创建知名品牌上下功夫,走专精特新的发展道路,重点打造伯特利、双连制动、力久电机等一批技术或服务出色、市场占有率高、抗风险能力强的制造业单项冠军、隐形冠军及瞪羚企业。(牵头单位:市经信局;责任单位:市发改局、科技局)

(三)加快重点园区建设

1.新能源(汽车)科技产业园。立足伯特利、双连制动等汽车零部件优势企业,提高零部件配套水平及技术水平,打造立足胶东半岛、辐射全国的新型汽车零部件制造中心;大力发展新能源整车制造及三电系统等新兴产业,加快动力电池、高效内燃机、轻量化材料、智能控制等核心技术的产业化,推进惠田惠泓燃气发动机等重点项目建设,对接一汽新能源汽车改装、中通新能源汽车、超威新能源汽车等一批重大项目,形成附加值高、竞争力强、带动力大的现代产业聚集区和有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示范园区。(牵头单位:市经信局、经济开发区;责任单位:市发改局、科技局、商务局、规划局、招商促进局)

2.食品与生物科技产业园。依托丰富的海产品、农产品资源优势,重点发展海产品、花生制品、肉制品、果蔬产品、生物保健食品加工等产业;大力实施“经略海洋”战略,推动海产品加工向产业链高端延伸,抓好牡蛎小镇、聚大洋海藻生物医药等重点项目建设,打造国内外有较高知名度的食品和生物科技产业园区。(牵头单位:市经信局、海渔局;责任单位:市发改局、科技局、农业局、商务局、规划局、招商促进局、滨海新区、经济开发区、徐家镇)

3.新材料产业园。立足耐磨新材料、纳米新材料、节能环保装备、环保新材料等优势产业,积极培育扶持佰德信新材料、海润新材料等重点企业,大力推动星宜新材料等项目建设,打造国内重要的新材料产业集聚区。(牵头单位:市科技局、经济开发区;责任单位:市发改局、经信局、商务局、规划局、招商促进局)

4.服装创意设计产业园。以城区工业园为依托,建设服装特色小镇;以威海纺织染整工业园为依托,建设全省重点纺织染整基地;以汉泰大麻为龙头,建设国际麻纺织品研发生产基地;以佳利制衣为龙头,建设毛衫时尚加工基地,逐步形成“一镇、三基地”的产业发展新格局,推动服装产业由OEM向ODM、OBM转型,打造中国服装名城。(牵头单位:市经信局、城区办;责任单位:市发改局、商务局、规划局、招商促进局)

5.高铁片区健康产业园。围绕我市新建高铁线路,做好产业规划,发展大健康产业;面向健康产业领域中国500强、央企百强企业、民营百强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引进医疗器械、保健器具、健身器材等产品生产企业,加大智能健康检测和保健服装、保健功能食品等产品研发,打造国内重要的健康产业园区。(牵头单位:市卫计局、经济开发区;责任单位:市发改局、经信局、科技局、商务局、规划局、招商促进局、滨海新区)

6.高端精细化工产业园。以下初恒邦化工建材园为依托,坚持科学规划、高点定位,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引进功能性高分子材料、生物化工、催化剂等项目,承接现有化工企业转型升级入园发展,打造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牵头单位:市经信局、下初镇;责任单位:市发改局、商务局、规划局、招商促进局、化工转型办)

(四)强化创新平台支撑

1.推动关键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深化与高校院所的全方位合作,围绕重点特色产业和重点企业建设发展需求,推动关键核心和产业共性技术开发。推进鲁东大学乳山现代农业研究院、牡蛎产业研究院、新能源研究院、新材料研究院等研发平台建设,为产业创新发展提供支撑。(牵头单位:市科技局;责任单位:市发改局、经信局)

2.加强企业研发平台建设。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引进高科技人才,开展产学研合作,建设研发平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扶持现有省级、威海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业设计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平台提档升级,创建国家级创新平台。(牵头单位:市科技局;责任单位:市发改局、经信局)

专栏1  创新驱动工程

推动重大产业公共创新平台提质升级,支持更多企业创建国家级、省级创新平台。

到2022年,形成一批在国内有重要影响力的创新平台和科技成果,省级以上创新平台达到40个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0%以上;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40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80家以上,专利知识产权年增长率达到10%以上。

(五)加快发展智能制造

1.加快智能制造模式推广。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引导企业加大智能化改造力度,大力培育离散型、流程型、网络协同智能制造、大规模个性定制和远程运维服务等智能制造新模式。在基础条件较好的领域,开展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认定,发挥示范企业带动作用,重点推进伯特利创建数字化车间,力久电机、迪尚达博等企业申报智能制造示范,提升重点领域智能制造整体水平。(牵头单位:市经信局;责任单位:市科技局)

2.实施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在机械制造、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鼓励企业实施“机器换人”,加快推动离散型制造,推广应用智能数控设备、传感识别技术等先进装备与管控技术,推进数字化车间建设,重点推动伯特利、力久电机、华邦精冲等企业开展“机器换人”项目。在食品、化工等以流程型制造为主的关键工序,推行生产线自动化改造,推广使用自动化成套设备或自动化成套控制系统,推动华信食品、金果花生等企业实施生产线自动化改造,实现关键工序设备自动控制和运转。(牵头单位:市经信局;责任单位:市科技局)

3.加快推动企业上云行动。按照企业自愿和政府引导相结合、政策性引导和货币化奖励相结合的方式,鼓励和引导企业积极融入云服务平台,共同参与云平台建设和推广。针对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以及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根据其信息化发展基础和个性化需求,制定差异化“企业上云”策略。中小微企业首先实现云计算初级应用;大中型企业通过“移动化”改造、“互联网化”提升等途径,逐步实现云计算深度应用。根据实际需求使用云计算资源、支撑平台、解决方案、应用软件等,拓展企业运营范围和规模。(牵头单位:市经信局;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农业局、住建局、商务局)

专栏2  智能制造工程

开展互联网+制造业专项行动,实施机器换人、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建设、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三大工程,大力培育离散型、流程型和大规模个性定制等智能制造新模式。积极推荐一批优势智能制造项目申报省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发挥示范企业带动作用,推动智能制造水平整体提升。

到2022年,互联网+制造业成效显著,制造业重点领域智能化水平明显提升,全市实施“机器换人”项目5个以上,建成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制造示范5个以上;工业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指数达到70。

(六)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1.开展高水平技术改造。研究编制《乳山市实施新一轮高水平技术改造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围绕技术改造与先进技术、主导产业、骨干企业、市场需求、财税贡献、绿色发展的“六个对接”,重点推进伯特利轻量化铸铝转向节、明珠环保科技绿色环保型餐具、双连制动研发中心及新型摩擦材料汽车刹车片等重点技改项目,实施铸造、染整企业工艺流程改造,不断优化投资结构、提升投资效益,力争用3年时间对重点产业工业企业进行新一轮高水平技术改造。(牵头单位:市经信局;责任单位:市发改局)

2.开展品牌培育提升行动。开展品牌培育试点示范,选择一批创新能力强、品牌附加值高、具有一定规模的工业企业进行重点培育。开展企业首席质量官培训和卓越绩效等先进的质量管理模式、管理方法培训,鼓励企业建立“首席质量官”制度,提高企业整体绩效和管理能力。(牵头单位:市市场监管局;责任单位:市经信局、科技局)

(七)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

1.推动企业发展节能产品。鼓励重点用能单位和节能环保龙头企业,依托自身技术产品优势和管理经验,提供社会化节能服务。培育一批节能环保企业,重点发展高效节能电机、新型环保机械和新型墙体材料等优势装备和产品,形成龙头带动力强、产业发展完善的绿色环保发展模式。(牵头单位:市经信局;责任单位:市发改局、科技局、环保局)

2.加快循环经济发展。推广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工业、农业、服务业等重点领域培育循环经济示范单位,推进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建设。加快资源再生利用产业规范化发展,实施一批资源综合利用项目,不断提高主要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牵头单位:市经信局;责任单位:市发改局、科技局、环保局)

3.推动化工产业转型。坚持安全发展、绿色发展理念,依托骨干优势企业,加强技术改造,推动兼并重组,提升装备水平,增强新技术、新工艺研发能力,大力发展高附加值产品,加快提升精细硅胶、高端催化剂、高效环保无卤阻燃剂、高性能聚砜材料等高端化工产品研发能力,推动化工产业绿色、高效发展。(牵头单位:市经信局;责任单位:市化工产业安全生产转型升级专项行动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专栏3  绿色发展工程

积极对接《中国制造2025》绿色制造工程,大力推广应用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工艺和装备,通过实施传统行业节能改造、终端用能产品能效提升、清洁生产及节水新技术示范、资源综合利用新工艺示范、机电设备再制造示范、绿动力提升工程等工业绿色发展示范工程,打造绿色发展新模式。到2022年,全市万元GDP能耗比2017年下降16%。

三、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乳山市加快制造业强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市长任组长,市直有关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负责制造业强市建设的重大决策,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协调解决重大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具体负责制造业强市建设的组织协调工作。(牵头单位:市经信局;责任单位:加快制造业强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二)深化开放合作。围绕产业链建链、强链、补链,引导外资投向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新能源、健康智造等领域。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加强技术和产能国际合作,推动服装、食品等行业“走出去”,加快对外开放步伐。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工业企业赴外投资,利用国际规则开展海外商标注册,建设境外研发中心、实验基地和合作园区,推动制造业国际化。(牵头单位:市商务局;责任单位:市发改局、经信局、科技局、人社局、市场监管局)

(三)强化人才支撑。积极实施乳山海纳英才计划,加快引进和培育产业高层次技术创新人才及创新团队,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强化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推动建立学校和企业“双元”的技术人才培养机制。加大对企业优秀管理人才的培养,提高企业家引领发展的素质和本领。大力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在全社会营造尊重企业家、关爱企业家的良好舆论环境。(牵头单位:市委组织部;责任单位:市经信局、教育局、人社局)

(四)加强政策扶持。优化政策资源配置,在产业集群发展、重点园区推进、智能制造推广、创新平台建设、新技术研发等关键领域,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资本参与,发起设立产业发展基金,以母基金、子基金等多种方式支持战略新兴产业发展。鼓励企业通过境内外股票市场、新三板、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债券市场等开展直接融资,加快企业发展。(牵头单位:市财政局、金融办;责任单位:市发改局、经信局、科技局、国运公司)

(五)优化发展环境。深化“一次办好”改革,着力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精简涉及投资、生产经营、高技术服务等领域的审批事项,简化审批前置环节,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加强市场监管和知识产权保护,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非法集资、信贷欺诈等行为。完善涉企收费基金项目清单及常态化公示制度,制止各种乱收费和摊派,切实减轻企业负担。(牵头单位:市编办;责任单位:市发改局、经信局、科技局、政务服务中心、财政局、物价局)

附件:乳山市加快制造业强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名单

乳山市人民政府

2018年10月9日

(此件公开发布)

附件

乳山市加快制造业强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组成人员名单

组  长:宫本杲  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市长

副组长:战国生  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

成  员:宋  日  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

王世建  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

冷书杰  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耿仁书  市发展和改革局局长

张新龙  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局长

焉  涛  市教育局局长

邵明磊  市科学技术局局长

刘培根  市财政局局长

卢志强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

陈  明  市国土资源局局长

宫在津  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

于荣恺  市城乡规划管理局局长

姜云志  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局局长

马  祝  市海洋与渔业局局长

刘志勇  市商务局局长

李树谦  市环境保护局局长

李宏飞  市统计局局长

马长江  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局长

冯夕永  市农业局局长

陶  刚  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局长

于吉东  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

谭先志  市物价局局长

姜永红  市金融工作办公室主任

潘显臣  市招商促进局局长  

于  军  市政务服务中心管理办公室主任            

王  庆  城区街道办事处主任

于海洋  徐家镇镇长

于晓杰  下初镇镇长

刘  旭  滨海海区管委会副主任

张东健  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张新龙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