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海阳所镇李家村的黑木耳种植大棚内,一排排菌棒上的黑木耳长势喜人,3名工作人员正抢抓有利天气采摘成熟的黑木耳。采摘完的木耳,工作人员会将其倾倒在院内悬挂起的晾晒网上进行晾晒,避免木耳腐烂。村里安排人员专门对晾晒的木耳进行整理,及时挑拣出有瑕疵的次品,确保下单的客户收到的木耳品质上乘。“经过一个月的培育,我们的木耳从‘五一’开始就订单不断,销售不用愁,客户反馈也很好。”该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李云志高兴地说。
今年以来,李家村将发展视角瞄向了现代农业产业,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成立了乳山市塔岛湾农业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村内新上了9个大棚,每个大棚接近300平方米,用来发展高钙黑木耳、玉木耳等多个品种的菌类种植。4月2日,该村将12万个菌棒引进棚,经过一个月的种植,于5月1日正式开摘。通过微信朋友圈的口口相传,已经吸纳了400多人加入“海阳所镇李家村有机食用菌”的微信群。合作社“五一”期间就迎来了第一批的游客采摘。“这几天,鲜木耳的日采摘量在五六百斤,本地市场就已经供不应求了,每天收入能达5000多元。这茬木耳预计能采摘到7月下旬,其他的木耳7月下旬以后还可以继续采摘。”李云志告诉记者。
对于木耳大棚的建设和发展,该村坚持“专业人干专业的事”,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吉林亿嘉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吉林省金龙食用菌研究所参与产业项目发展,通过强强联合,实现多方共赢。其中,吉林亿嘉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负责市场营销,吉林省金龙食用菌研究所负责技术指导,村合作社负责日常生产管理。每棚建设成本8万元,预计每棚年纯收入在10万元左右。
为了让这一产业能够走上规模化、品牌化的道路,该村还积极与外对接,有序推进微型样板菌种厂、菌包厂、木耳肽生物提取生产线、木耳化妆品生产线、木耳培育大棚、菌类博物馆等产业链建设,打造具有形象展示和实际价值回报示范效应的旅游农业示范基地,真正做到“小木耳、大产业”。李家村的菌类产业不仅每年能为村集体带来近百万元的收入,还能解决村里50多名闲散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让村民们可以不出村就有活儿干,集体增收的同时也能让村民腰包鼓起来。“我负责授菌工作,村里上了这个项目,让我不用出村就可以月入三千多元。”海阳所镇李家村村民刘文娟说。“我双腿股骨头坏死,不能出远门,也不能干重体力活,自从村里上了这个项目,我帮着管护一下大棚,晒晒木耳,轻轻松松就能脱贫致富。”该村困难群众李永超高兴地说。
不仅如此,该村还通过“强村带弱村、结对共发展”的方式,与省定贫困村薛格村结对,待李家村春季木耳产业稳定后,薛格村将利用美丽乡村产业基金和扶贫产业基金20万元,入股合作社,搭上致富快车,强集体富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