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1371083004367045M/2021-06040 文号:
公开范围: 面向社会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发布单位: 乳山市发展和改革局 发文时间: 2021-12-07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有效性/截止日期:
乳山市“十四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
  • 发布日期: 09:55:51
  • 文章来源:乳山市发展和改革局
  • 点击次数:

一、总体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积极培育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要聚焦主导产业,加快培育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把新一代人工智能作为推动科技跨越发展、产业优化升级、生产力整体跃升的驱动力量,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各类市场主体参与服务供给,加快发展研发设计、现代物流、法律服务等服务业,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加快推进服务业数字化。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加快发展健康、养老、育幼、文化、旅游、体育、家政、物业等服务业,加强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业供给。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品牌化建设。

(一)国家层面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新时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发改产业〔2019〕1602号)提出,到2025年,服务业增加值规模不断扩大,占GDP比重稳步提升,吸纳就业能力持续加强。服务业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生产性服务业效率和专业化水平显著提高,生活性服务业满足人民消费新需求能力显著增强,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公共服务领域改革不断深入。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发改产业〔2019〕1762号)提出,到2025年,形成一批创新活跃、效益显著、质量卓越、带动效应突出的深度融合发展企业、平台和示范区,企业生产性服务投入逐步提高,产业生态不断完善,两业融合成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二)省级层面

“十四五”期间山东省将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努力构建优质高效、充满活力、竞争力强的现代服务业新体系。

《山东省服务业创新发展行动纲要(2017-2025年)》(鲁发改服务〔2017〕1553号)提出,以提高质量和核心竞争力为中心,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努力构建优质高效、充满活力、竞争力强的现代服务产业新体系,推动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互促互进,培育服务经济发展新动能,实现创新发展、持续发展、领先发展。

《山东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布局规划(2018-2028年)》(鲁发改服务〔2018〕1475号)提出,突出关键领域和重点行业,提升中心城市在资源整合、产业链拓展和服务功能提升方面的核心作用,规划布局一批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生产性服务业中心、基地、节点,加快构建生产性服务业优势互补、与一二产业融合发展的空间格局和生态系统,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作出积极贡献。

《关于山东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2020-2025年)》(鲁政字〔2020〕90号)提出,深化文化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发展布局,强化科技支撑,促进文化旅游消费升级,着力推动产业融合、品质提升、要素集约、开放合作,打造“好客山东”升级版,开创文化旅游强省建设新局面。

《关于山东省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鲁发改服务〔2020〕844号)提出,坚持扩大服务业规模与优化结构、加快服务业新旧动能转换与提质增效并举,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公共服务业向便利化和普惠制提升。

(三)市县层面

《威海市服务业创新发展行动纲要(2018-2025年)》提出,加快推进转型升级、集聚集群、跨界融合、开放创新四大重点任务,大力实施蓝色创新、门户枢纽、旅游胜地、会展名城、康养福地、时尚创意六大行动计划,促进我市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

《关于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创新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实施意见》(乳政发〔2018〕16号)提出,加快形成服务经济发展新动能,打造特色鲜明、结构合理、功能完善、创新融合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格局,推动一二三产业在更高层次上协调发展,为建设现代化美好乳山作出更大贡献。

《关于全力防控疫情支持服务业企业平稳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乳政办字〔2020〕11号)提出,围绕降低运营成本、确保稳定就业、优化服务保障、推动转型发展四个部分,研究出台了27条具体意见,积极帮助服务业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促进服务业平稳健康发展。

二、发展现状

“十三五”期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服务业,大力实施“产业强市、工业带动、突破发展服务业”战略,先后研究出台了《关于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创新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实施意见》《关于全力防控疫情支持服务业企业平稳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乳山市2020年全市现代服务业攻坚突破行动方案》等系列政策措施,全市服务业规模不断壮大,产业结构有效改善,发展质量持续提升,逐步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十三五”时期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4%,2019年达到130.9亿元,2020年前三季度达到100.23亿元,增长1.5%。2019年服务业税收达到18.78亿元,占全部税收收入的66%,成为地方税收的重要支撑。形成了以台依湖、乳山三宝、海天集团、振华商厦为代表的一批服务业品牌。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2015年的13.7:46.3:40.0调整到2019年的18.1:34.7:47.2,2020年前三季度调整到13.1:34.3:52.6,实现由“二三一”向“三二一”的历史性转变,服务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产业地位不断提高。

三、存在问题

一是占比低于省市平均水平。虽然2020年前三季度我市三产占比首次超过50%,达到52.6%,但仍低于威海市的53.8%、山东省的54.2%。二是行业结构不尽合理。具体表现在缺乏单体龙头企业带动,中小微企业发展不足,新兴服务业发展不充分等方面,如我市126家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中,传统房地产开发企业68家,占比为54%,批发零售、住餐企业46家,占比为37%,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科技含量高的新兴服务业企业较少。三是现代服务业要素匮乏。服务业从业人员主要集中在商贸、运输、餐饮等传统型服务业,总体素质不高,高端管理、技术人才和懂经营、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稀缺。部分文旅融合项目,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资金紧张问题尤其突出,急需拓宽融资渠道,搭建良好的融资平台。四是项目数量少、规模小。2020年威海市服务业重点项目有126个,我市只有24个项目入选,占比较低,仅为19%。项目总投资151.8亿元,占威海所有项目总投资比重为20%。五是服务业核算指标存在短板。31项服务业增加值核算指标涉及的行业类别中,管道运输业、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8个行业暂无规上企业,装载搬运和仓储营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5个行业规上企业较少,导致单个企业经营直接影响指标运行。今年以来,受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影响,我市批零住餐、房地产等传统行业下滑严重,从1-11月份情况看,限额以上批零住餐行业营业收入分别下降2.7%、18.8%、32.7%、29.4%,房地产企业销售面积下降31.9%,这些指标的下滑直接导致服务业增加值大幅下滑。

四、基本原则

1.创新驱动、融合发展。立足创新,大力促进服务业领域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增强服务经济发展新动能。积极推动服务业与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及服务业不同领域之间的深度融合,构建产业协同发展体系。

2.立足优势、集聚发展。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交通区位等优势和已经形成的发展特色,加快规划建设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重点突出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区,推动商贸服务、现代物流、休闲旅游、健康养生等服务业集聚发展,不断增强集聚辐射效应。

3.市场主导、优质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扩大服务供给,提升服务品质,全方位提供满足人民需要的服务产品。健全服务质量治理和促进体系,打造以标准、质量、品牌为核心的竞争优势,全面提高服务业发展质量和效益。

4.重点突破、特色发展。立足市情,抓住关键,大力推动服务业重点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发挥我市比较优势,推动服务业全面发展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坚持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并重、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并举,大力推动涉及面广、辐射作用大的服务业重点行业和领域加快发展,带动服务业全面发展。

五、发展思路

以提高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和满足人民高品质生活为核心,壮大优势产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高端化拓展、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提升,坚持“大均衡、小集聚”理念,打造特色鲜明、结构合理、功能完善、创新融合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格局。

大均衡:以“一圈一铁”为引领,抢抓莱荣高铁建设机遇,结合高铁片区建设,积极融入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充分发挥乳山区位、文旅、资源等优势,深度参与区域产业体系分工合作和区域创新合作,着力加强与青烟威等中心城市在公共服务、文旅资源共享、市场消费等方面的主动对接,加大消费承接力度,带动我市服务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小集聚:以“大均衡”为引领,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和区域发展基础,合理划分服务业区域板块,引导服务业集聚发展,重点打造主城区以住宿餐饮为主的传统服务业集聚区、滨海新区以健康养生为主的滨海休闲养生集聚区、海湾新城以信息技术、医疗设备制造、生物医药研发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临港片区以港口物流、运输、装卸储运为主的现代物流产业集聚区、高铁片区以商务办公、酒店会议为主的高端服务业集聚区。

六、发展方向

结合十九届五中全会关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论述,“十四五”期间,我市重点打造以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科技信息服务、现代金融、商务会展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以旅游、医养健康、商贸流通、文化创意、房地产为主的生活性服务业,着力构建“5+5”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

(一)着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1.现代物流产业方面。加快推进高铁、港口及城乡路网建设,统筹规划建设高铁、港口物流园区,打造集生产加工、仓储、中转、换装、配送于一体的现代化物流基地,引导物流资源集聚发展。培育壮大华润物流、久业仓储等现代物流企业,支持物流企业更新硬件设施,延伸服务功能,向新型、高效的现代物流企业转型。推进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项目建设,做大做强苹妃果蔬、山东兴业源、华信食品、福喜农牧等企业,探索建立果蔬、肉类、水产品等从生产、加工、储藏、运输、销售到最终消费的全程冷链物流模式。

2.电子商务产业方面。推进电子商务集聚发展,建设特色电商小镇、淘宝村,着力推进滨海新区电子商务产业园等项目建设。搭建各类电商平台,积极发展农产品专业性电商平台,依托现有的电商平台,推进电商精准扶贫。扩大乳山电子商务品牌影响力,规范“乳山牡蛎”等品牌标准,建立质量安全追溯体系,鼓励引导灯塔水母、久鼎电商、赶海电商等电子商务企业,把握“互联网+”发展趋势,推动企业规模化、规范化发展。建立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体系,依托威海机械工程高级技工学校、山东外事职业大学,积极实施“校企合作”,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3.科技和信息服务产业方面。依托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加快推进产业互联网建设,积极与青岛海尔卡奥斯工业互联网深入合作,引导企业将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营管理等向云端迁移,到2025年,推动全市至少80%的规上工业企业运用工业互联网新技术、新模式,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强化企业创新能力建设,鼓励引导企业建设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各类研发平台,力争到“十四五”末,建设产业公共研发平台、公共检测平台3家以上,创建国家级创新平台2家,省级30家,威海市级60家以上。加强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借力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深化与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等科研院所战略合作,依托牡蛎产业研究院建设,聚集人才、知识、技术、资本等要素,整合区域创新资源,引导优势产业快速壮大,加快建设海洋大数据中心、华信公司省级田园型海洋牧场等项目。

4.现代金融产业方面。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完善风险监测预警机制和风险应急预案,持续开展逃废金融债务专项行动,建立横到边、纵到底的金融防控体系。加快推进金融组织体系创新发展,全面提升金融服务功能,突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功能,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增强金融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力争到“十四五”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突破400亿元。发挥企业主体作用,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创办或参股各类金融机构,推动企业合法利用各类债务融资工具进行融资,促进小额贷款公司和融资性担保机构规范发展。创新金融发展模式,鼓励发展第三方支付等互联网金融业态,加快建设产业金融平台,用活政府类增信基金、科技支行、助保贷等融资工具,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5.商务会展产业方面。积极发展楼宇经济,依托海湾新城、高铁片区建设,打造一批特征明显、业务集中、行业度高的特色楼宇。大力发展总部经济,重点引进国内、省内大企业地区性总部、功能性总部。构建专业服务体系,积极发展咨询、法律、知识产权、广告、鉴证、检测、人力资源等商务服务业态。引导泰和会计师事务所、北斗律师事务所、鑫蜜客人力资源等商务服务企业上档扩规、膨胀发展。借鉴周边地区会展服务业方面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市牡蛎等产业实际,依托牡蛎国际高峰论坛,培育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特色专精会展。

(二)培育壮大生活性服务业

1.旅游产业方面。重点抓威海西部环山路、滨海旅游观光带两条主轴,融入“三花”故里、胶东育儿所、马石山等红色印迹,启动开发小青岛、南黄岛、宫家岛等海岛项目,串联精致农庄、精品民宿、休闲采摘等产业组团,打造山海相连、文旅融合的特色线路。充分发挥大乳山母爱文化、岠嵎山佛教文化、圣水宫道教文化以及乳山红色文化优势,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建设一批有历史、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旅游休闲版块、特色小(城)镇、旅游景区,着力推进体育综合体、文化综合体、绿城台依湖酒庄酒产业小镇、蓝城乳山银滩文旅康养田园小镇、牡蛎小镇、后羿文化腾甲庄古村落保护性开发等大型文体项目建设。

2.医养健康产业方面。支持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医疗养生机构建设,鼓励发展整形医学、康复养生、医学美容、高端临床体检等现代医疗卫生服务业。加快构建多元化康养服务体系,开发温泉疗养、养老养生、中医疗养、体育休闲等多种形式的健康旅游产品,丰富发展中医健康保健服务,发展在线健康管理、远程医疗等智慧化健康服务模式。重点推动医疗综合体、粤商大健康医疗辅具产业园、凯博医疗产业园、滨海新区医疗产业园、爱佩斯高端康养商贸综合体、东华山田园综合体等项目建设。

3.商贸流通产业方面。优化商贸流通市场服务体系,完善商业综合体、专业市场和特色商业街布局。支持中小商贸、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企业聚集发展,与电商平台、快递企业创新合作模式,发展“互联网+”服务模式,推动企业做大做强。着力推进高铁片区、君梅拉金鼎隐秀商贸城、滨海新区商业街、滨海新区岸线商业提升、恒大地产城市综合体、香榭里商业综合体等项目建设。

4.文化创意产业方面。推出红色文化之旅路线,将118处红色印迹列入修缮保护范围,着力打造“星火之源”“政权之基”“群众之力”“人才之备”“军工之魂”五大板块,传承好红色基因。依托纺织染整工业园,加快推进纺织服装小镇建设,鼓励引导迪尚华悦、汉泰大麻、星歌服饰等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形成创意、设计、生产、发布、营销展览一体化发展格局。着力推进文化综合体、华百电影文化广场、熊国宝羽毛球体育文化产业基地、福如东海展览馆、福如东海二期书画院、于海龙美术馆项目建设。

5.房地产业方面。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以供需保持基本均衡、库存保持合理区间、价格保持总体平稳为导向,深化房地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配套设施建设,合理控制土地供应规模与房地产开发节奏,注重防范化解房地产市场风险,鼓励引导居民自住型和改善型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规范有序健康发展。扩大住房保障范围,大力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加大老旧小区改造力度,有效解决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和新市民住房困难。推进装配式住宅、绿色节能住宅、全装修住宅等示范工程建设,推动瑞驰康城、金鼎大堂观我、春风玖里小区、锦城韶华小区等项目建设。

(三)强化提升公共服务业

彰显城市生活风范,凸显乳山精神特质,优化城市服务设施布局,促进公共服务均衡化,加速构建精致都市生活圈。完善15分钟社区生活服务圈,优化布局幼儿园和中小学校、养老服务机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社区医疗服务站、农贸市场、绿地公园等配套服务设施。推动杭州路小学、开发街小学、小区配套幼儿园、产教融合示范园、体育公园、滨海新区便民市场、人民医院新院区、2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等项目建设。全力推进镇区生活便利设施建设,加快建设新型城市社区,探索基层社区治理新路径,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服务,增强社区居民文化认同。

(四)积极培育服务业新业态和新模式

积极推动新技术在服务业领域的应用,促进服务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创新。积极推进服务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充分运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商贸、金融、物流、医疗、教育、文化、旅游等行业,创新服务业发展业态、模式,推动服务业整体改造升级。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实施“服务+”行动,引导服务业与工业、农业以及服务行业内部加快融合,推动制造业服务化,鼓励装备制造、纺织服装等制造业企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