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1371083004367045M/2021-06038 文号:
公开范围: 面向社会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发布单位: 乳山市发展和改革局 发文时间: 2021-12-07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有效性/截止日期:
乳山市“十四五”应急管理建设发展规划
  • 发布日期: 09:47:40
  • 文章来源:乳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 点击次数:

根据乳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 “十四五” 重大事项提报及重大课题研究和专项规划编制的通知》要求,在全面回顾总结我市“十三五”安全生产发展规划基础上,参照山东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山东省应急管理三年规划(2019-2021年)》(鲁政办字〔2019〕142号),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和面临的形势

“十三五”期间,全市上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和省、市各级决策部署要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大力弘扬以人为本、科学救援理念,坚持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坚持生命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坚持改革创新,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安全生产形势根本好转的目标为导向,推进依法治理、深化责任落实、完善管理体系、加强基础建设、提升基层水平,全市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持续下降,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保驾护航作用。

(一)取得的进展及成效

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将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的职责,国务院办公厅的应急管理职责,公安部的消防管理职责,民政部的救灾职责,国土资源部的地质灾害防治、水利部的水旱灾害防治、农业部的草原防火、国家林业局的森林防火相关职责,中国地震局的震灾应急救援职责以及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国家减灾委员会、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国家森林防火指挥部的职责整合,组建应急管理部,作为国务院组成部门。2018年4月16日,国家应急管理部挂牌成立。我市应急管理局于2019年1月18日挂牌成立。挂牌成立一年来,坚持边组建、边应急、边防范,有力有序有效应对了超强台风等自然灾害以及森林火灾等火灾事故,扎实推进安全生产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全市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

一是推进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围绕理顺各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管理职责和定位、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强化目标考核等方面,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总要求,按照“三个必须”的原则,推动党委政府领导责任、行业部门监管责任、镇区街道属地管理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等各方面责任落实。成立了17个安全生产专业委员会,落实了部门“三个必须”监管责任、企业“五个到位”主体责任等制度化工作机制,持续不断深化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和“大快严”集中行动,强力推进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建设,着力提升企业本质安全水平。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连续实现“双下降”,近5年来未发生较大及以上工矿商贸事故。

二是推进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和标准化建设,企业本质安全水平得到提高。“十三五”期间,在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冶金、涉氨制冷、涉爆粉尘、建筑施工、道路运输等重点行业领域持续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建设,有效防范和治理了一大批风险隐患,提高了企业本质安全水平。

三是创新发展了新时代应急管理理念,应急救援管理体制机制初步建立。“十三五”期间确立了发展决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的安全发展理念。应急管理部门成立以后,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确立了自然灾害防治理念。建立事故现场应急救援指挥官制度,推进应急准备评估及事故应急处置评估,加强重大危险源和重点企业安全监测和早期预警,实施生产安全风险评估,应急救援管理体制机制得以初建。

四是优化应急预案体系,应急演练水平得到提升。“十三五”期间,围绕推动应急预案全面优化、强化预案管理及预案衔接、推动应急演练常态化及实战化、提升应急演练质量和实效等方面,修订完善了全市生产安全事故综合应急预案以及50多个部门专项应急预案,形成了应对重大事故和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体系。市应急局与相关部门联合开展了森林火灾扑救、液氨泄漏事故救援、人员密集场所灭火救援、道路交通事故及防空应急疏散演练等5个市级专项应急救援演练拉动,提升各级各类应急救援处置能力。

五是强化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培训宣教,社会公众的安全意识和防救知识得到强化。围绕完善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宣教内容,建立分级分类培训体系,推进应急管理宣传教育和应急文化建设。依托以互联网为载体的宣教平台等现代科技措施,强化各级各类人员业务培训、法律法规培训、“三级”教育培训、特种作业培训,拓展教育培训渠道和受众面,普及安全生产和灾害应对知识,提高社会公众安全素质。

六是开展救援处置方法研究及技术攻关,应急救援保障能力得到加强。围绕加强专业人才保障和应急物资保障等方面,组织开展救援处置技术方法研究及技术攻关,积极推广、使用先进应急救援技术装备,开展应急物资储备试点。依托应急云服务、大数据分析及应用等方式,在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生产、交通运输等领域,实施在线监控系统和一张图工程,以机械化换人和自动化减人、物联网技术等具体手段措施,有效减少事故发生概率。强力推进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和灾害民生综合保险,减轻事故或灾害发生后的救助负担,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二)存在问题

过去的五年,我们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要清醒认识到,未来还要面临诸多风险隐患和重大自然灾害的挑战,也要清醒地看到,安全生产还处在脆弱期、爬坡期和过坎期,生产安全事故仍处于易发期、多发期,应急管理事业任重道远。在应急管理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安全发展理念还没有完全牢固树立起来。一些镇区、一些企业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往往只注重数量和效益发展,对安全生产这条底线、红线意识不到位,安全发展理念不牢固。

二是应急管理体制机制还不够健全。应急管理部门刚刚组建,安全生产领域改革也刚刚起步,许多工作尚在探索中,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和应急能力建设任重道远。

三是安全责任制尚未完全落实到位。部分领域、环节的安全生产监管职责还未明确,界限没有完全厘清,监管责任落实不到位。部分企业为了抢产量、降成本,压减安全投入,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

四是安全基础不牢固。我市的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形势依然趋紧,比如:地下矿山深部开采情况复杂、危险化学品生产风险高、交通运输方式的多样性和不稳定性导致交通事故频发、小微企业安全投入不足,风险隐患点多面广。

五是社会公众的安全素质有待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知识和技能水平有待提高,社会公众的安全知识储备有限,民众自救互救意识较为薄弱,安全文化氛围远未形成。

(三)“十四五”面临形势分析

“十四五”时期应急管理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问题与挑战,我市现有应急能力同实际需求仍有一定差距,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提高应急救援能力迫在眉睫。

一是党和国家对应急管理工作提出新要求。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我国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在实践中充分展现出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建议》,为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指明了方向和目标。

二是机构改革后应急管理工作面临新问题。2019年机构改革,将多部门职责整合,组建应急管理部,我市应急局也随之组建。新形势下,应急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应急责任制还不健全,应急管理工作合力亟待增强。因此,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既是一项紧迫任务,又是一项长期任务。

三是日益增多的风险因素对应急救援工作带来新挑战。一方面我市具备发生中强地震的地质构造背景,存在潜在的地震灾害危险,防震减灾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另一方面,各类事故隐患和安全风险交织叠加、易发多发,影响公共安全的因素日益增多,单灾种应急救援思路、方法和做法已经满足不了当前应急救援任务的需求,应急救援难度不断增加。

二、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总体国家安全观和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安全发展理念,坚持从新时代安全形势发展实际出发,高度注重城市化、工业化、网络化发展带来的诸多新型风险挑战,调整工作方向、任务重点;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坚持依法治安为方略,坚持安全生产法为引领,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和管理制度;坚持以安全生产基础能力建设为主线,加大重要领域、关键环节的投入力度,提高安全生产的风险监测预警能力、安全控制能力和事故救援能力。坚持安全与发展的辩证统一,坚持监管执法与服务生产并重,着力补短板、强弱项、堵漏洞,落实安全措施,建立长效机制,有效遏制安全事故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二)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安全第一。把保障公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作为首要任务,切实加强应急救援人员的安全防护。

预防为主,防救结合。贯彻落实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原则。做好预防、预测、预警和预报工作,做好常态下的风险评估、物资储备、队伍建设、完善装备、预案演练等工作。

快速反应,协同应对。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加强区域合作和部门合作,建立协调联动机制,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功能齐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快速应对机制。充分发挥专业救援力量的骨干作用和社会公众的基础作用。

依靠科学,依法规范。采用先进的救援装备和技术,充分发挥专家作用,实行科学民主决策,增强应急救援能力;依法规范应急管理工作,确保应急预案的科学性、权威性和可操作性。

信息公开,引导舆论。在应急管理中,满足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做到信息透明、信息公开(涉及国家机密、商业机密和个人隐私的信息除外)。面对舆情积极应对,了解社会公众的所思、所想、所愿,对舆情进行正确、有效引导。

(三)预期目标

建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平战结合的应急管理体制,形成统一领导、权责一致、权威高效的应急管理体系。全市应急管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显著增强,应急响应、指挥、处置能力和基层基础保障能力显著提升,重大安全风险得到有效管控,较大及以上事故得到有效控制,自然灾害防治能力进一步提高,应急管理体系、管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跃上新台阶。

三、主要任务

(一)完善应急管理组织指挥体系

1.加强应急管理组织协调。调整完善安全生产、消防、减灾、防汛抗旱、抗震救灾、森林防火等工作协调机制,加强专项综合指挥协调工作,建立健全统一的应急管理组织指挥体系。

2.加快应急指挥平台建设。建设以应急指挥中心为中枢的应急指挥平台系统,实现各级事故灾害应急指挥网络的互联互通。实施统一的应急指挥平台系统建设标准和服务保障机制,发挥各级应急指挥中心指挥调度作用。构建应急指挥中心与事故现场全数据传输链路,提升远程协同会商决策能力。

3.加强应急救援响应指挥。完善事故灾害分级响应制度,统筹协调应急力量。推行现场应急指挥官制度,强化应急救援统一指挥、统一调度、统一实施,实现科学救援、安全救援、高效救援。

(二)构建科学实用的应急预案系统

1.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制定应急预案编制导则和标准,构建覆盖全区域、全灾种、全行业、全层级、全过程的应急预案体系,尽快修订全市总体应急预案、专项预案和部门预案。

2.加强应急预案演练。对应急预案进行可行性评估,进一步增强应急预案的实战性、可操作性。强化应急预案演练过程管理,推进应急预案演练向实战化、常态化转变,提升应急演练质量和实效。注重应急演练分析研判、总结评估,发挥演练成果对应急预案的调整修复、改善提升作用。

(三)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

1.全面推进安全生产风险隐患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完善双重预防体系法规、标准、规范,促进双重预防体系与企业现有管理体系深度融合。加大标杆企业培育力度,加强评估和执法检查,督促企业提升双重预防体系建设运行质量。分类施策,推进中小企业全面开展双重预防体系建设。

2.全面推进重点行业领域安全风险防控。全面贯彻落实我市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深化危险化学品安全综合治理,全面排查管控危险化学品生产、贮存、经营、使用、运输和废弃处置各环节存在的系统性安全风险;强化非煤矿山安全生产源头治理,严把设计审查和安全许可关。严密管控非煤矿山及尾矿库安全风险,大力提升非煤矿山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和水平;关闭无采矿许可证和超层越界开采、资源接近枯竭、不符合矿产资源规划的矿井,对关闭是否到位情况进行监督指导;加强学校和科研机构实验室等薄弱环节安全监管;持续加强冶金、建材等行业领域安全监管,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违规行为;深化煤气、高炉、粉尘防爆、涉氨制冷、有限空间作业等重点领域专项治理;深化“九小场所”、人员密集场所、超大城市综合体、电动自行车、电气火灾等消防安全治理;强化道路交通安全监管,加强“两客一危”、校车、公交车、桥梁隧道等安全隐患治理;深入开展建筑施工安全治理行动,持续排查整治施工安全风险隐患;强化城市排水、供热、燃气等设施安全巡查维护,保障市政基础设施安全运行;开展危爆物品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开展渔业安全专项治理,严厉打击“超员超载超风级超航区”航行和冒险出海作业行为;持续推进特种设备、农机、电力、旅游等行业领域专项整治,切实提高安全风险防控水平。

3.全面推进重点时段安全防范。加强季节性安全生产规律特点分析研判,超前采取预警预防措施,全力做好暑期、汛期、取暖期、节假日等重点时段和重大活动安全防范工作。

(四)提高综合防灾减灾抗灾能力

1.强化监测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灾害监测站点布局,加强灾害早期预警工作,提高灾害预警能力水平。健全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体系,扩大灾害预警信息的覆盖面,增强时效性。

2.完善社会力量协同机制。培育扶持社会防灾减灾救灾力量,鼓励社会力量全方位参与防灾减灾救灾,开展各类应急队伍联合培训和演练,强化市场机制在风险防范、损失补偿、恢复重建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3.完善灾情管理和信息共享机制。建立事故灾害信息搜集报告制度,提升第一时间获取突发事件信息的能力。加强涉灾部门和各种救援力量之间的信息沟通,强化事故、灾害、灾情全过程管理,完善事故灾害信息发布制度,加强舆论正确引导,确保公众知情权。

4.组织开展自然灾害风险调查。加强灾害风险分级分类评估,建立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和综合减灾能力数据库。建立完善自然灾害风险管理和隐患排查治理责任制,开展自然灾害风险排查整治行动。

5.强化灾后恢复与重建能力建设。提升灾后受损公共设施修复能力,积极研究受灾地区贷款贴息、财政转移支付等扶持政策,及时给予受灾地区物资、人力、技术支持。

(五)加强应急救援能力建设

1.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建立实战牵引的执勤训练模式,探索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加快消防救援队伍由单纯的防火救火向实施综合应急救援转变。加强地方专职消防(含森林消防)力量建设,新增一批政府专职消防员,建设一批专职消防站,配齐配强救援装备。

2.完善应急救援力量布局。指导危险化学品、非煤矿山、金属冶炼等重点领域企业建立专业救援队伍;鼓励其他生产经营单位建立专(兼)职应急救援组织或与专业救援机构签订战略救援协议;鼓励社会公益救援组织(如:蓝天救援队)参与应急救援任务。建立完善灾害保险制度,对结合灾害风险特点、探索灾害风险防范有效保障模式的做法给予鼓励支持。

3.加强应急救援综合保障能力建设。根据《山东省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设规划(2020-2030)》要求和当地应急处置需要,科学编制我市应急物资储备规划,增加储备物资数量种类;坚持政府储备与社会储备、实物储备与能力储备相结合的原则,对不宜长期保存的应急物资,与有关供应商(厂)家签订供货协议,委托定点代储,优化储备方式;对我市现有应急物资进行分类统计、定期更新,对应急物资的储备数量、存放地点进行动态监管,保证在关键时刻拿得出、调得快、用得上;发挥航空应急救援优势,借助省航空林业站力量,加强其在森林火灾、海上应急救援、兵力运输等紧急救援任务中的作用,确保救援力量及时、快速到达。健全紧急医学救援队伍,提高灾区卫生应急处置和预防控制能力,保障灾区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六)加强应急管理基础基层工作

1.加强应急管理宣传教育培训。强化应急管理培训基地建设,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全面提升应急管理干部队伍政治业务素质。加强应急管理文化建设,组织开展各种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培训考核,规范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培训考核。

2.加强应急管理科技和信息化建设。将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与传统手段相结合,推动管理方式变革,提高风险早期识别和预报预警能力。创新安全执法方式,推行在线审批、数字化监管和线上安全培训等远程技术服务,提升应急通信、预警和监测能力,以信息化推进应急管理工作现代化。

3.加强应急管理综合执法队伍建设。将法律法规赋予地方应急管理部门的有关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非煤矿山、工贸等行业领域的安全生产监管职权以及地质灾害、水旱灾害、森林火灾等有关应急抢险和灾害救助、防震减灾等方面的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职能进行整合,组建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队伍,提高监管执法效能。

四、重点工程

(一)安全生产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工程。推动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深入开展,做好安全生产风险管控;针对各行业风险隐患特点,聘请行业领域专家为企业查找隐患,协助企业消除安全隐患。

(二)防火能力建设工程。建强专业队伍,结合我市实际,探索森林消防“以水灭火”为主方法,在防火重点镇建设高位蓄水池或者防火水罐,以便快速架设水泵,就地取水。建设高标准防火通道,确保在出现火情时能保证两辆车汇车,且防火通道无断头路,以便扑火队伍能快速到达火场,提高森林灭火效率,增强山林防火能力。

(三)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程。全面获取我市主要致灾信息,客观认识当前全市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为科学预判今后一段时期灾害防治工作提供权威依据。

(四)救灾物资储备工程。综合分析我市灾害信息,按照需要,做好救灾物资储备,保证防灾减灾工作有序、高效进行,进一步提升灾害应对能力,最大程度减少受灾群众的伤亡。

(五)应急指挥平台建设工程。整合安全生产、自然灾害防治等应急信息资源,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建立现代化应急指挥中心,实现综合汇聚、协同会商、专题研判、指挥调度和信息发布等功能,有效应对突发事件。

五、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各镇(街道)和市有关部门(单位)要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认真履行职责,积极推进规划目标,确保任务落实。针对各项任务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措施,促进重要项目、重点工作早日落地见效。

2.加强经费保障,投入到位。扩大应急管理专项资金规模,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发挥财政资金引领带动作用。探索政府、企业、社会相结合的应急管理体系投入机制,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应急管理事业建设,促进全市应急管理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3.加强宣传引导,营造氛围。加大宣传力度,在媒体、网站、新闻客户端开设公益宣传专栏,提高社会大众关注度的同时普及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法律法规及知识。建立媒体曝光制度和人民监督员制度,聚焦安全生产突出问题和事故隐患,鼓励社会各界、人大政协、群众团体、新闻媒体对重大安全风险隐患实施监督、提供线索。

4.加强评估考察,顺利实施。强化规划硬约束,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定期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并采取论证会、听证会或者其他方式征求公众意见。针对实施过程中发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各项工作任务和要求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