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371083004367045M/2021-05519 | 文号: | |
公开范围: | 面向社会 | 公开时限: | 长期公开 |
发布单位: | 乳山市发展和改革局 | 发文时间: | 2021-11-29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有效性/截止日期: |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新旧动能转换向“五年取得突破”迈进的关键一年。为加快我市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根据《威海市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威海市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总体方案》,结合省新旧动能转换“五年取得突破”工作方案(2021—2022年)和落实“三个坚决”行动方案(2021—2022年),制定本工作要点。
一、坚定不移推进“三个坚决”
1.加快淘汰重点行业落后产能。坚决落实国家、省、市关于淘汰落后产能等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以水泥、轮胎、化工、煤电等行业为重点,严格落实环保、安全、技术、能耗、效益等标准,促使落后产能依法依规关停退出,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用足用好各项奖补资金、税费减免等扶持政策,对产能关停退出企业积极给予支持。2021年底前,关停退出低效煤电机组4.2万千瓦。(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局、应急局、财政局、税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持续推进化工产业安全生产转型升级。实施化工园区优化提升工程,加强化工全链条、闭环式安全环保体系治理建设,提高安全环保信息化、法治化和现代化水平。依法依规关闭退出不达标化工生产企业,推进智慧化工园区建设,化工产业园区化率达到40%,化工园区和重点监控点主营业务收入占全行业达到75%以上。(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负责)
3.深入实施智能化技术改造“三年行动计划”。研究制定“千项技改、千企转型”专项行动计划(2021-2023),扎实推动249项重点工业投资项目和“四个一批”技改项目建设,计划三年滚动实施技改项目1000个,推动“大中小微”1000家企业转型升级,年内力争工业技改投资增长15%以上。分行业开展培训对接、现场诊断活动,引导更多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争取年内新认定市级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20家以上。(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财政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4.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贯彻落实山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未来产业成长实施方案,科学布局未来产业,力争2021年底“四新”经济占比达到33%左右。新兴产业和补短板项目在省级重点项目中占比不低于60%。大力发展软件产业,鼓励企业进行CMMI评估认证,提升企业规范化管理能力和创新研发水平。大力培育省首版次高端软件产品,积极争取省保险补偿资金支持,推动产业创新发展。(市发展改革委、科技局、工业和信息化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5.夯实数字化转型基础。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加快建设服务贸易、电子信息与智能装备等数字经济园区,分享“数字红利”。加快我市14个“现代优势产业集群+人工智能”和10个5G试点示范企业和项目建设。有序推进企业(设备)上云工作。依托智能制造产业联盟,培育引进更多优秀系统集成供应商。加快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新认定工业设计中心10家以上。(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负责)
6.构建威海特色工业互联网体系。实施工业互联网赋能行动,主动融入国家级山东半岛工业互联网发展示范区建设,加快推进服装供应链云平台、毛衫纱线共享平台、文旅产业平台等行业互联网建设。遴选一批工业互联网典型应用场景,打造3个行业级、10个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新培育省级以上平台项目3个。(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负责)
二、大力培育优良产业生态
7.聚力培育标志性产业链。研究编制《十条优势产业链2021年度工作要点》,完善“链长”制推进机制,实施“五个一”提升工程,即每条产业链培养一个以上领军企业、建设一个以上工业互联网示范平台、树立一个以上智能化改造标杆、创建一家制造业公共创新平台、配备一个行业发展智库,推动政策要素资源向六大制造业产业集群、十条优势产业链聚集,打造行业资源共享、企业融通互动、“三链”深度协同的集群化发展态势。(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负责)
8.增强产业集群发展优势。大力培育七大产业集群,以“5个1”协调推进机制为抓手,通过专班推进、项目引领、政策扶持等措施,加快提升集群发展水平。调整完善“7+3”示范企业项目库,集中推进206个产业链供应链关键项目,实行定期调度和挂图作战。促进集群“雁阵形”发展,立足优势产业,加快形成“领军企业+产业集群+特色园区”推进态势,全力争取年内新获批1-2个“雁阵形”集群及领军企业。(市发展改革委、财政局、七大产业专班按职责分工负责)
9.培育壮大冲击新目标企业方阵。强化全市高质量发展重点企业支撑,深入实施企业冲击新目标“双百”工程,实行企业名录动态调整。建立企业重点项目库,突出数字化、智能化、先进制造重点方向,集中推进计划总投资532亿元的234个优质项目建设。健全政策支撑体系,强化涉企政策集成,落实兑现企业冲击新目标财税政策,促进骨干企业做强主业、做实基础、做大规模,带动中小企业对标跨越发展。(市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财政局、科技局、地方金融监管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10.优化发展现代服务业。把生产性服务业作为重要抓手,推进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面向制造业的服务。实施服务型制造转型提升行动,抓好1个国家级、3个省级“两业融合”试点建设。制定“十四五”物流业发展规划和转型升级实施方案,推动荣成石岛冷链物流产业园争创国家级试点。加快现有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服务业特色小镇建设,争取再获评一批省级服务业集聚区、特色小镇和泰山产业领军人才。推动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启动“千里山海自驾旅游公路”运营,至少投入运营10个驿站。年内争取那香海温德姆花园酒店投入使用。(市发展改革委、文化和旅游局负责)
11.加快推动海洋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海洋强市战略,出台《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全域推进国际海洋科技城建设,培育海洋电子信息和海洋智能装备产业,打造海洋休闲装备制造基地。建设全国绿色养殖示范区,提质增效海洋渔业,延伸海洋食品、海洋生物医药产业链,打造2处海洋生物遗传育种中心、5处现代种业园区,建设30个以上深远海养殖装备,新增3处省级以上海洋牧场示范区,海产品产量稳定在280万吨左右。充分发挥省新旧动能转换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投资基金效能,年内投资3-5家海洋生物医药企业。(市海洋发展局负责)
12.建设集群化专业化差异化的产业园区。按照“产业园区化、园区集群化、集群差异化”发展方向,引导区市立足各自产业发展实际,围绕七大产业集群、十条优势产业链,每个区市确定重点发展2-3个主导产业,并依托现有园区重点建设3个左右定位清晰、特色鲜明的重点产业园,市级层面在政策、资金、招商等方面给予支持,推动产业集群、产业链条加速向园区集聚发展。(市发展改革委、科技局、工业和信息化局、财政局、商务局、地方金融监管局等部门及各区市、国家级开发区按职责分工负责)
13.启动新一轮中小企业专业化能力提升工程。建立全市中小企业梯次成长培育库,引导中小企业主动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升配套协作能力,促进大中小微型企业融通发展,形成“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梯次衔接格局,力争新培育“专精特新”、单项冠军、瞪羚企业50家以上,实现100家以上小微企业升规纳统。(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负责)
三、组织实施重点项目建设
14.狠抓省市级重点项目建设。实施好81个省级重点项目,包括24个省重大项目、21个省新旧动能转换优选项目、8个省“双招双引”重点签约项目、13个省补短板项目、15个省工业技改项目,确保完成年度投资180亿元以上。用好省级重点项目动态调整机制,提早谋划、储备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力争更多项目挤入省项目库。推进294个市级重点项目、165个新旧动能转换项目、249个重点工业项目、139个重点科技项目建设。充分发挥省、市重大项目管理服务平台功能,完善挂图作战、定期通报机制,落实“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推动项目早建成、早投产、早见效。(市发展改革委、科技局、工业和信息化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15.推进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实施好莱荣高铁、桃威铁路电气化改造、乳山口大桥等14项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力争年内完成投资76亿元。加快推进华能核电项目、“国和一号”示范工程、文登抽水蓄能电站等重大能源建设。抓好黄垒河地下水库等6项重点水利工程,提高交通、能源、水资源保障水平。(市交通运输局、发展改革委、水务局负责)
16.加大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实施“新基建”三年行动,加快布局产业互联网、数字服务网、公共基础信息网,新建并开通5G基站1500个以上,加快推进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建设与应用。推动居民区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停车场充电基础设施,充电基础设施保有量达到2000台。(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7.积极争取政府专项债项目。聚焦国家确定的投向领域,加大债券项目储备和衔接争取力度,力争年内储备政府专项债项目120个以上,总投资1000亿元以上。强化已发行债券项目推进实施,尽快将债券资金转化形成实物工作量和有效投资拉动,年底前完成债券资金全部支付。(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18.加速“1+4+N”平台体系建设。持续推进威海市产业技术研究院(郭永怀高等技术研究院)建设,运用“1+4+N”模式引进聚合高端创新资源,重点打造威海独角兽加速中心,年内引进重点科技产业项目10个以上,遴选40家“双百工程”企业纳入黑马加速计划。强化平台体系绩效倍增,建立倒逼产出机制,年内开展研发项目10项、形成知识产权100项、开发新产品15项以上。围绕七大产业集群发展,加快推进5家省市级创新创业共同体建设,谋划设计布局3-5个市级创新创业共同体,形成一批有特色的“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创业共同体。(市科技局负责)
19.加快推进高能级平台建设。积极争创威海先进医用材料与高端医疗器械山东省实验室,打造支撑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创新源头。加快碳纤维、医疗器械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争取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零”突破。聚焦海洋生物、电子信息技术、新材料、智能制造等优势领域,年内布局建设市级创新平台20家以上,争创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各类国家、省级平台10家以上。(市科技局、发展改革委负责)
20.持续壮大科技型企业群体。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春笋”计划,全年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确保达到1200家以上,力争突破1500家以上。开展高新技术企业“登高”工程,搭建梯次培育格局,年内高新技术企业确保达到800家以上,力争突破1000家以上。实施新兴产业“金种子”繁育工程,培育新兴产业“金种子”企业50家以上。(市科技局负责)
21.引领企业开展全面创新。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139项全市重点科技创新项目为抓手,带动企业链条式创新,争取全年产出专利成果300件以上,形成新产品500个,实现经济效益10亿元以上。强化研发投入政策支持,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创新券等普惠性政策,制定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递增奖励政策,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带动全社会研发投入稳步提升。(市科技局、市财政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2.强化产业创新关键技术攻关突破。实施“卡脖子”技术攻关工程,梳理实施行业共性关键技术100项,深入探索重大技术攻关“揭榜挂帅”,择优开展“揭榜挂帅”任务5项以上。在海洋冷链食品加工产业探索开展“机器换人”示范工程。实施科技创新政策引导计划,围绕产业重大技术需求,梳理编制产业技术清单,鼓励和支持企业参与或承担省级及以上科研攻关任务,力争全年获批省级科技创新项目20项以上,获技术成果60项以上。(市科技局、发展改革委、财政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3.加大产业人才集聚力度。实施“人才兴威”三年行动计划,高质量办好“英创会”等活动。启动实施新一批市级产业人才工程,完善产业紧缺人才引进配额制,对重点产业集群、十条产业链等进行重点支持。完善国家级、省级领军人才选拔推荐机制,充分调动用人单位主体作用。实施外国专家引进支持计划,加大高端外国人才引进力度。依托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中心,开设海外高层次人才服务专窗,提高人才服务质量。组织开展“云上荟”“大讲堂”等品牌活动,争取全年吸引1400名以上外国人才在威创新创业。积极组织符合条件的企业参加省级高端培训、民企二代世界500强实训,提升企业家素质。(市委组织部、市科技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4.大力培育技术技能人才。加快我市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建设,提高我市中职学校办学水平,争取2-3所中职学校进入省级高水平中职院校和专业群。持续深化产教融合,争取1个职业教育集团进入国家级示范职业教育集团行列。积极推荐符合条件的院校、企业申报山东省公共实训基地。(市教育局、工业和信息化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持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25.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对市政府确定的优先发展产业集群和新旧动能转换重点项目,在土地供应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实施重大项目新增指标提前预支政策,对符合报批条件的重点项目允许预支用地指标,数量控制在各区市2020年核补指标的50%以内。全面实现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毕业生在企事业单位招聘、工资薪酬、职称评定等方面享受相应待遇。依托国家碳排放权交易平台和省排污权交易平台,推动我市排污权、碳排放交易权市场化运作。抢抓资本市场改革机遇,用好沪深证券交易所和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等市场,推动2021年新增上市挂牌公司3家以上。(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生态环境局、地方金融监管局、教育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6.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围绕企业、个人全生命周期建立政务服务图谱,年底前各推出100件高频事项集成办、极简办、全域办,推动第一批“全省通办”“跨省通办”事项在市县两级全面落实,高效有序推动第二批“全省通办”事项落地运行。实行简易注销全程电子化。开展证照分离改革,力争年底覆盖全行业。推行跨部门“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模式,推动“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常态化。加强营商环境综合监测,完善企业诉求“接诉即办”平台,打造让企业安心、舒心、顺心的营商环境。(市政府办公室、市市场监管局、行政审批服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7.深化市属国有企业改革。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采取引入战略投资者、股权转让、增资扩股等方式,推动加大竞争类二、三级企业混改力度。建立市属国有企业投资负面清单,严控盲目投资和非主业投资,推动国有资本聚集我市七大产业集群。推进市属国有企业通过整合优质资源培育上市主体,引导企业通过并购重组、借壳上市、存量资产融资等方式开展资产证券化工作。(市国资委负责)
28.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做好《山东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条例》宣传解读,落实《山东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完善全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实施千名民营企业家培训计划和“青蓝接力”行动,促进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活跃发展。争取2021年民营企业数量达到12万户以上。(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负责)
六、积极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
29.深化与韩国仁川地方经济合作。巩固放大对韩开放优势,以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产业园为平台,争取享受国内自贸试验区或国际招商产业园等政策。组织召开威海—仁川地方经济合作联委会第四次工作会议。推动“四港联动”取得实质性进展,启动中韩整车运输并常态化运行,加快多式联运中心及配套产业园建设,打造韩国及国际商品集散地。(市商务局、交通运输局负责)
30.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建设。贯彻落实《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实施方案》,培育大数据、云服务等服务贸易新业态、新模式。积极参与中韩自贸协定第二阶段服务贸易和投资谈判,争取将威海与仁川写入中韩两国间的服务贸易协议,列为“中韩服务贸易合作试点城市”。搭建“威海服务贸易展销厅”,展示推广全市服务贸易企业。(市商务局负责)
31.深化城市国际化发展战略。发布《威海市城市国际化战略评估报告(2018—2020年)》,编制下一个三年行动计划。争取尽快出台《城市国际化促进条例》。常态化运营威海城市客厅,打造具有威海特色、国际水准的国际化交流平台。加快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做好山东自贸区扩区时争取成为第四个片区的准备工作。(市商务局负责)
32.促进外贸稳中提质。做大做强国家级跨境电商综试区,高规格筹办中韩电商大会。引导更多企业开展跨境贸易B2B业务,发挥阿里巴巴国际站平台作用,争取全年跨境电商进出口增长100%以上。推动皇朝马汉保税物流中心加快建设,尽快验收封关运行。推动综保区发展保税维修业务,完善综保区内业务模式。推进荣成、高区外贸转型升级试点县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推进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推进迪尚缅甸服装工业园二期、华坦东非商贸物流中心等工程建设,争取招商入驻企业达到700家,助力企业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市商务局负责)
33.举办重大招商推介活动。实施招商引资优化提升行动,突出制造业招商,大力开展产业招商、以商招商、专业招商,紧盯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大型央企和有实力民企,开展定向招商、精准对接,年内力争实际使用外资增长5%,引进内资实物工作量增长15%。突出对日韩招商活动,加大对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产业园招商力度。组织参加“中日韩对接发展山东行”活动、山东出口商品系列云展会,举办中日(威海)经贸文化交流推介会、“2021境外驻华机构齐鲁行(威海站)”等活动以及第十二届国际食品博览会、“国际渔具博览会”等品牌展览。创办“威海品牌RCEP行”系列经贸促进活动。(市商务局、外办、贸促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七、加快拓展动能转换空间
34.积极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围绕节约用水、跨区域合作以及高质量发展等方面,研究制定我市贯彻落实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实施意见,争取年内出台。(市发展改革委负责)
35.提升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水平。参与制定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规划编制和2021年度工作要点,研究制定我市融入一体化发展2021年工作要点,加强与胶东各市的对接,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工业互联网、产业协同、对外开放、旅游业发展、公共服务等方面深化合作。(市发展改革委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