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6月16日,威海市举办情境教育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项目阶段性成果展示交流活动,我市小学以“学融创评,深度转化”为主题,结合情境教育成果的应用情况,做了乳山区域推进情境教育实践的汇报交流。
一、基于问题引领,点燃成果转化“新引擎”
我市克服师资短板,瞄准问题靶向攻坚,从改变教师理念突破,从实践应用问题切入,努力追求情境教育本土化的落地生根。
双线并行,从理论学习引向内化提升
1.开拓视野“走出去”
组织实验校业务干部、骨干教师赴南通师范二附参加培训研讨,初步、比较全面了解情境教学、情境教育、情境课程,感受到情境教育的真谛——为了儿童。
组织学习重点示范区、优秀实验学校的推进策略,观摩了情境教学课例,学习优秀区、校的成果转化路径与策略。
2.阅读原著“域内学”
在各科教研员的牵头组织下,为更多教师的专业成长铺设“阅读、学习—反思、实践—内化、提升”的通道。
一是阅读原著。为教师推荐《情境教育精要》等,组织开展交流、征文等活动,促进教师基于“情境教育”实践的梳理、总结和提升。
二是学科培训。每学期,各学科组织一次理论培训+课例研讨,教师们进一步认识情境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引领教师如何将理论运用于课堂实践之中。
课题研究,从实践应用走向本土创新
以市级大课题中的专项课题为指导,分阶段完成了十四五专项课题的申报,2021年,县级小课题聚焦“情境教育”成果实践应用,引领学校情境教育校本课程、教师情境教学实践。两级课题研究,引领城镇、农村学校,从校长到教师,从破解问题到深度实践,再到转化创新,初步实现情境教育的乳山化、本域化。各校学科组、教师能够围绕着情境教学、情境教育等实践中的问题,开展日常的主题式校本教研。
二、基于区域统筹,构建成果融合“新路径”
如何更好地推广应用情境教育教学成果?中心采取了“1+3+N”三级联动机制,推进成果实践应用。“1+3+N”模式即1个教学研究中心+3所基地学校,带动N所子项目参与学校,选择情境教学、情境课程、情境德育、情境学习等成果的可借鉴、可参考、可应用的关键处、衔接点,紧密联系学校实际进行校本化的融合、转化。
实施三级联动,促深度融合
第一层级:“1”教研中心专业领航
“1”即教研中心:统筹规划,将情境教育成果推广列入教学研究中心年度十大重点攻坚项目,实施分管领导、项目负责人一项目双负责制,从市级层面整体统筹,规划、完善成果应用推进框架图。对学校推进成果的融合点、路径进行专业指导。
如:项目负责人进校指导,引领实验校与教材结合,与生活结合,提出创设“网格化花园、人文景观、劳动实践、科学实验、升旗仪式、时事热点、节假日活动”等情境场。同时,在实践学科情境教学、创设情境教育场的基础上,积极引领学校开发本土化的情境课程。
如:第一实验小学研究开发的跨学科主题课程《青实种植》,以24节气为引领,开发了24节种植课,课程实施与学科教学整合。通过“一体两翼”落实课程,即以“种植实践课”为主体,以“特色活动”“学科融合”为两翼,全学科参与实施。学生在学科融合课程中领略春夏秋冬四季美景,学会最基本的劳动技能,实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堂与生活相结合。
为让一年级小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组织实验学校开发了小学与幼儿园衔接的过渡课程《小幼衔接课程》,通过构建系列主题情境活动,将知识的系统性、活动的操作性融为一体,在生活化、情境化的实施中,快乐、高效参与小学学习生活。
第二层级:“3”所实验校先行先试
“3”指三所实验学校:三所实验校为立足自身发展特色,确立本校情境教育成果应用的重点方向,聚焦教学共性问题,实行联盟集团内的联合教研,共同破解教学改革难题。同时,三所实验学校积极申报市级专项课题,承办年度教研活动,共享交流研究成果。经过一年多的运行,实验校发挥了关键引领作用,通过校长分享、名师课堂、入校观摩、主题教研等方式,推进自身的研究与实践,同时也带动其他学校的成长,帮助薄弱学校的发展,发挥了先行学校的专业引领与带头示范效应。
如:乳山市第一实验小学巧设情境点,让课堂与生活对接;情境教育成果融于教学、活动、教育教学改革,拓宽课程存在场域、创新课程开发模式,遵循“资源拓展—课程研发—回归课堂”的思路进行课堂教学模式转型。
黄山路学校通过“以培训促提升、以活动促研究、以比赛促运用”的“三促进”模式,推动情境教育的研究。通过“校级榜样引领课——级部骨干展示课——个人情境达标课”的推进方式,进行课例研磨。以赛促练,融合突破,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在剖析中提升。两校的教师执教威海主题情境教学研讨课例、作经验交流等。
第三层级:“N” 其他学校联片教研
“N”即市域内其他16所学校,以三所实验校为核心,按照“三级联动、先行实践、逐步拓展”的思路,通过联片教研,将成果辐射至全市,让全市的小学生都能受益。实验校在联片教研中示范成果应用的思路与方法,组织理论培训、读书交流、情境教学课例研究等,引领其他学校深入实践。如,二实小结合学校发展特色,开发的“思政+劳动”跨学科主题情境课程,融合二十四节气的传统文化课程,学生在野外实践基础上快乐习作、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以劳育美,核心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发挥“先行者”效应,促实践应用
一是优势学科领航。以语文学科为龙头,数学、道法、科学并进,抱团教研。每学期,各学科组织开展情境教育为主题的教研,组织示范课、引领课、剖析课研学培训等活动,把成果的推广应用作为学校教研的重要项目内容,引入课题研究的模式、机制,精心策划规划好成果推广应用的校本实施方案,规范化地指导学校开展成果推广应用研究工作的总结及创新性成果的提炼。
我们在情境教学推广项目督查中,我们通过课例观察、评课议课、交流座谈等方式,发现很多老师在情境创设时,存在着为情境而情境的问题,情境创设低效。
基于此,语文、数学、英语、道法、科学五科教研员引领名师工作坊成员,结合教学评一致性,紧扣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围绕在哪个板块中用情境,用什么类型的情境,创设情境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三个问题,开展了情境教学专题研讨。在李吉林情境创设的“五种类型”和“六种途径”的基础上,尝试提出情境教学“切—选—创—评”四步走流程。该操作流程以目标为导向,结合学科特点,从不同的教学内容,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情境创设的路径与方法。
以语文学科为例,分别从汉语拼音、识字、阅读、习作教学等内容,围绕教学目标及学生情,提供情境创设的路径及操作流程;数学学科,围绕提升学生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李吉林老师的8个途径基础上,创生出适合本土的情境路径,并对其如何操作进行解读。英语、道法、科学也对学科实践情境教学四步走,作了策略与路径的引领。
结合“切选创评”四步曲,在给力教研微信公众号开设专栏进行推介,陆续推出了学科情境教学成果应用“四步走”策略及研究实践课例剖析等。
二是学科骨干领航。一线教师从情境教学的“知者”到“行者”,还有一段距离。如何帮助教师们实现跨越,在实践中主动持续优化情境创设?学科教研员领航名师工作坊,形成“领头雁阵”,发挥先创先试、先行先试的示范带动作用。教研员带领骨干教师研磨课例,还结合着具体的情境教学课例,剖析如何运用“切选创评”四步曲实施教学。每学期开展的情境教学专题研讨会上,执教情境教学研讨课例、案例剖析等。
通过“以培促学,以赛促用”的推广思路,坚持教研员领学,各学校研学,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方式,予以大面积推广,全员知晓情境教学“四步走”,并理解运用到自己的教学设计中。在威海市的各学科主题情境教学研讨会上,先后有十余名教师执教研讨课例、经验交流等。
语文学科带领骨干教师先后进行了指向核心素养的主题阅读情境教学、主题习作情境教学的实践研究,在大主题的情境教学研磨中,进一步深化了情境教学本土化实践。在应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坚持“反思+持续改进”的原则,力求达到“在积极进行应用过程中的再创新、再创造,力争孕育出有本土特色的新教学成果”的目标。
三、基于评价导向,激发学校教师“自成长”
过程+终结,提升学校能动性
情境教育作为教研中心的十大重点攻坚项目,每学期接受单位的阶段推进的过程督查,由项目负责人汇报工作进展情况,存在问题及下阶段的思路。学期末,工作推进完成情况列入精致团队、优秀处室的考核与评价。
每学期,教研中心结合进校服务、教学视导等,对全市各小学 “情境教育”实践开展专项工作指导、督查。学年末,结合终结性评价视导,对学校情境教育场的创设、学科情境课堂教学、情境作业、应用成果提炼、宣传等方面,进行“情境教育”专项实践研究的年度考核,其结果列入单位的综合督导评估。
展示+比赛,促进教师专业化
两年来,我们不定期开展成果应用将成果推广阶段研讨会、为各学校提供交流、展示的平台;举办青年教师情境教学课堂大赛、优秀课例评选等,以展、赛促推进教师深入实践应用情境教学成果。
今后,我市将全方位地引领教师掌握情境教育理论的精髓,继续以问题为导向,分层推进,三级联动,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在引领实验校情境教育重点实践项目品牌发展的基础上,推动其他学校的实践运用,让情境教学常态化,做到情境教育本土化的创造,全面提升区域教育教学质量,最终实现乳山学生获得快乐、高效地全面发展,优化教育营商环境,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群众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