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1371083004366907K/2023-00625 文号:
公开范围: 面向社会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发布单位: 乳山市科学技术局 发文时间: 2023-03-01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有效性/截止日期:
乳山市科学技术局2023年工作计划
  • 发布日期: 16:16:41
  • 文章来源:乳山市科学技术局
  • 点击次数: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基础、关键、引领作用,立足乳山资源禀赋与产业优势,实施1247创新体系。即围绕打造胶东经济圈科技创新高地这一个目标,坚持以滨海新区、经济开发区“两区”引领,实施企业培育、平台搭建、科技合作、人才引进四项创新工程,打造现代海洋、现代农业、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纺织服装七大创新链条,实现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不断开创乳山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一、打造胶东经济圈科技创新高地

立足我市产业规模优势、配套优势和部分领域先发优势,抓住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历史机遇,与青烟威等中心城市在科技创新合作、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方面主动对接,深化合作,充分发挥胶东五市半岛科创联盟作用,发挥胶东五市大院大所优势资源,推动企业与青岛院士港、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等院所精准对接,助力创新能力提升,进一步提升我市在胶东经济圈的战略地位。

二、坚持“两区”引领,做好示范带动

紧紧围绕全市“五化五区”发展规划,将滨海新区、经济开发区作为全市科技创新的主战场,从平台搭建、校企合作、人才引进、项目申报、科技型企业培育等方面全面提升“两区”创新能力,切实增强“两区”对全市的辐射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对风电产业园、装备制造产业园、海洋食品产业园、纺织染整工业园等园区内企业重点服务,协助“两区”备案科技型中小企业75家以上,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0家以上。

三、实施4项创新工程,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从激发企业创新内在动力与引进外部科技资源两个方面着手,全面实施企业培育、平台搭建、科技合作、人才引进四项创新工程,全方位提升创新能力。

(一)科技型企业培育壮大。引导各类优质资源向创新型企业倾斜,全年为科技型企业争取上级无偿奖励资金1000万以上,针对不同类型和发展阶段的科技企业进行分类指导,分3个层次开展科技型企业培育。规上工业企业方面。实施研发投入“清零行动”,通过政策引导、上门服务、第三方指导等多种方式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规上企业中有研发活动企业占比达到60%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方面。加大对科技型小微企业培育引导力度,加快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科技型小微企业,全年备案科技型中小企业12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方面。重点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引导培育,积极开展高新技术企业挖掘与组织申报,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家以上。

(二)创新平台提质增效工程。围绕我市牡蛎等优势产业,引导和支持有条件的领军企业通过股权激励、共设研发基金等手段,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产学研创新链等资源,支持华信食品牵头成立创新联合体,牵头承担重大科技创新项目支持金果花生、力久电机等创新主体到市外乃至海外创新资源高地设立“飞地”新型研发机构,借用外部智力助力我市创新发展。支持建设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等创新平台,全年新增威海市级及以上科技创新平台3个以上。

(三)科技合作持续深入。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山东大学(威海)等本地院校紧密合作,用好身边科研资源;与齐鲁工业大学开展全面校地合作,搭建乳山市—齐鲁工业大学校地科技创新合作平台;发挥乳山地处胶东经济圈的区位优势,深化与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战略合作,聚焦海洋生物和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两大产业,引进推广一批科技成果;推动校地合作向市外延伸,构建“不舍近,亦求远,线上线下双结合”的全方位产学研合作模式。年内组织校企对接活动10场以上,促成合作项目20项以上,围绕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等重点领域,支持企业开展军民联合科技攻关,推进军民技术双向转移和转化应用。

(四)高层次人才加速引进。紧扣我市优势领域、重点产业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瞄准高校密集、人才聚集的发达地区,深入实施“产业领军人才”引进支持计划,大力引进“高精尖缺”人才,推动国家级、省级领军人才实现突破,增强对产业发展的引领支撑。全年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10人以上。充分发挥省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威海市人才项目产业工程等引领作用,集聚高端创新资源,围绕高层次人才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开展招商对接,推动更多高校科研成果在我市落地转化。

四、打造7大创新链条,助力产业突破发展

围绕全市重点产业竞争力提升需求,梳理一批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的关键技术,做优做强特色细分产业,争取每个产业集群培育3-5个技术创新项目,助力产业发展。

(一)现代海洋产业。以乳山市贝藻养殖及精深加工省级农业科技园区为依托,提升园区综合实力与创新能力,争创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或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梳理我市牡蛎育苗育种、深度净化、超高压处理、养殖采收设备研发、废弃物综合利用全产业链,争取省级重点项目支持;依托灯塔水母、华信食品、鼎呈鲜等牡蛎产业优势企业,争创山东省技术创新中心等高能级创新平台;鼓励韩威生物、优乐生物、华隆生物等企业围绕海产养殖有益菌研究开发,在牡蛎肽、丁酸梭菌等细分产品形成领先优势。

(二)现代农业产业。围绕花生、蓝莓、茶业、食用菌、葡萄、甘薯等特色产业,推进华隆食品花生种质繁育项目、百星农业、胶东伯瑞农业开展无土基质研发与产业化,支持胶东伯瑞对双层连体温室进一步研发推广,推进威茗茶业茶树良种选育与推广,建设北方红茶(齐鲁红)研发加工项目,争取省、市级项目支持。

(三)新能源产业。围绕风机制造、特种材料等关键技术领域,强化校企对接和人才引进,重点跟进远景能源大型海上风电整机制造与储能研发、上玻院大型叶片制造与检测、豪迈重工机筒研发成产等项目,从高性能复合材料、海上防腐材料、高性能发电机、齿轮箱、精密轴承、液压件等关键部件方面梳理创新点,争取上级项目扶持。

(四)新材料产业。依托龙彩新材料聚酯—喷涂材料制造全链条,汉威、海颐新型发泡材料,海润新材料无卤阻燃剂开发等高分子材料领域实施一批重点项目;以节能、减排、降本为目标,瞄准微粉硅胶、层析硅胶、啤酒硅胶等高附加值产品开发和应用领域的研究推广等方向,促进硅胶产业创新发展;支持恒邦化含金多金属矿有价元素综合回收技术项目实施,争取获得上级项目资金支持。

(五)装备制造产业。依托伯特利、双连制动、力久电机、华邦精冲等一批汽车配件骨干企业,在转向节、刹车片等汽车零部件,实施一批创新项目;依托玫德公司“短流程铸造基地”项目,在“短流程”铸造工艺上进行项目挖掘;加大氢燃料电池空压机关键材料核心部件研发,重点攻克高转速、耐高温、高功率密度等技术难点,争取氢燃料电池项目列入省级重大专项。

(六)食品加工产业。重点依托华信食品、同仁食品等重点企业,围绕“预制菜”食源开发等方面,积极推动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开发高端的营养食品。发挥花生产业集聚效应,在特定人群保健食品开发、花生蛋白粉加工、花生红衣有益物质提取等方面突破关键技术,培育发展新优势;以海洋冷链食品加工“机器换人”为依托,加快推动全市传统优势产业创新发展。

(七)纺织服装产业。推动新面料的研发应用,以突破海藻纤维规模化制备的成套技术为核心,加速推进艾文生物功能性生物多糖纤维规模化生产关键技术开发及产业化项目。以染整工业园、麻纺织产业园等为载体,依托汉泰大麻、艾文生物、思迈防护、乳山工艺品等骨干企业,重点抓高端引领、链条协作两个环节,加大医用服装等功能性面料、智能健康检测和保健服装、绿色生态印染等方面的研发力度,开发功能化、高档化、品牌化、定制化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