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乳山市深入实施品牌战略赋能牡蛎产业高质量发展
  • 发布日期:2023-05-21 14:22:23
  • 文章来源:乳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 点击次数:

近年来,乳山市始终把“质量兴农、品牌强农”作为特色农产品提质增值的重要抓手,围绕“乳山牡蛎”品牌培育,探索构建品牌创树、品牌保护、品牌赋能全生命周期管理运营体系,形成品牌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乳山路径”。目前,“乳山牡蛎”已先后获得“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最具影响力水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等荣誉,成功入选全省第一批“好品山东”品牌,品牌价值超过100亿元。主要做法:

一、聚焦品牌创树,迈出价值提升关键一步。在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围绕解决品牌不响、知名度不高问题,先后出台《乳山市保护提升乳山牡蛎品牌工作方案》《乳山牡蛎产业发展规划》系列文件,精准推进产业提档升级。对内,立足产业育品牌。按照集中集约集群化发展思路,投资5.5亿元建设3处总占地1300余亩的牡蛎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引导170多家分散经营的牡蛎养殖户进驻,鼓励龙头企业整合个体商户,培育销售收入过2000万元的企业17家,养殖面积过1000亩的养殖主体150余家,配套完善污水处理、渔港码头等基础设施,创新“互联网+电商+牡蛎产业园”模式,落地了智创电子商务产业基地等项目,在淘宝、京东等线上平台设立“乳山牡蛎专营店”,园区内实现牡蛎养殖、初级加工、电商销售、物流快递、生产服务一体化融合发展。对外,多措并举强品牌。成功举办“中国牡蛎产业国际高峰论坛”,并被确定为永久会址,连续举办7届“乳山牡蛎文化节”,建成投用牡蛎小镇、牡蛎博物馆、牡蛎欢乐城等文旅融合项目,对“牡蛎+干白”“牡蛎+温泉”等旅游产品开展全媒体宣传推介,“乳山牡蛎”先后登上央视“经济半小时”“走遍中国”“消费主张”等多个品牌栏目,被新华社等权威媒体深度报道,“乳山牡蛎”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高,成为国内牡蛎产业一张靓丽名片。

二、创新品牌保护,提升市场核心竞争力。为保持牡蛎品质,维护来之不易的品牌声誉,重点从标准引领、防伪追溯、监管维权3个方面统筹发力,全方位守护“乳山牡蛎”品牌价值。一是强化标准引领。深化与高校院所的产学研合作,建设“中科乳山牡蛎研究院”,研发推广牡蛎筏式生态育肥养殖、三倍体牡蛎浅海筏式养殖等新技术,配套制定牡蛎行业第一个省级地方标准,发布系列养殖技术规范与标准化养殖流程,成功创建“乳山牡蛎养殖省级农业标准化试点”,掌握行业话语权,从源头上保障产品质量。二是强化防伪溯源。统一“乳山牡蛎”品牌形象标识,创新“液体可变色防伪标识”发明专利,建立全国首个牡蛎质量安全追溯体系,通过动态生成防伪标签,为每只乳山牡蛎贴上“身份证明”,现已授权备案市场主体290余家,发放使用防伪标签730多万枚,实现来源可追溯、去向可跟踪、责任可认定、品质有保障。三是强化监管维权。建立“政府+协会”联动工作模式,将“乳山牡蛎”地标产品保护纳入“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范围,制定《乳山市牡蛎协会知识产权维权管理办法》,在中国商报等媒体发布《乳山牡蛎防伪溯源联合声明》,通过邮政专递方式送达全国2800多个县级市场监管部门、全国前15名物流快递企业及前20名线下商超,形成了完备的“乳山牡蛎”商标管理保护和打假维权法律支撑体系,有效净化市场空间,品牌监管保护经验入选农业农村部“农业品牌创新发展典型案例”。

三、放大品牌效能,为高质量发展增势赋能。坚持“牡蛎+”全产业链发展思路,把工作重点进一步向“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聚焦,推动产业提档升级发展。一是带动增收致富。品牌的保护发展,使乳山牡蛎价格从每斤2—3元提高到每斤10—20元,每年的鲜食产品销量超过35万吨,销售收入突破60亿元,带动相关市场主体突破300多家、从业者达到2万余人,初步形成了集育苗、养殖、加工、销售、文化旅游等七大关键环节产业链,有效拉动农村零工每年增收约5万元,小牡蛎形成大产业,蹚出共同富裕新道路。二是推动链条延伸。抢抓预制菜产业“新风口”,出台《关于加快推进乳山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积极推动牡蛎由鲜食为主向精深加工转型升级,先后培育华信食品、华隆科技等20多家牡蛎深加工企业,年产半壳牡蛎、牡蛎肉、牡蛎罐头1万余吨,产品在北京、上海等城市均有销售,远销日本、东南亚等15个国家和地区,正在拓展牡蛎保健品、药品、化妆品等精深加工市场,提升牡蛎壳等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加速培育新的牡蛎经济增长点。三是融入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牡蛎成长过程中,每平方米每日能够固定0.78公斤二氧化碳,现养殖海区可固碳约30万吨,发挥牡蛎这一特性,依托“乳山牡蛎”形成的品牌优势,与金融机构合作开发省内首个“牡蛎碳汇保险”,去年6月份成功开单,为300亩海区提供60万元风险保障,有效维护牡蛎固碳的生态效益和经济价值,加速推进海洋碳汇市场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