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乳山市抢抓创建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有利契机,稳步推进农村综合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建设,着力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推动更多农村资产资源可流转、可交易、可融资,激活农村“沉睡”资产,打通了资本流向农业的重要通道,探索出一条农村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的路子。
2021年,乳山市筹建了威海市首家农村产权交易中心,规范农村资产资源交易,助力解决“三农”融资难题,完成各类竞价交易2698笔、成交金额3.7亿元,资源交易面积达6.6万多亩,成为全国5个“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建设项目制试验任务”县市之一。
一、系统推进资源流转,把分散的资源整合成有价值的资产。针对农村资源分散、交易流转困难的现状,乳山市打出了全面摸底、流转整合、整治规范的“组合拳”,把小地块整合成连片地、零碎资源打包成有价资产,为上市交易流转提供了丰富的“产品清单”。一是全面摸清家底。由各镇(街道)牵头,建立农村闲置资产资源库,从法律未作限制、可进行流转交易的资源资产入手,重点围绕土地经营权、林权、水域滩涂养殖使用权、集体经营性资产等12项农村产权,分门别类、逐村逐笔补录信息,并生成统一规范的电子档案,全市农村“三资”家底一目了然。二是加快整合流转。针对种地成本高、收益低、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将原来的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升级为党建联盟领办联合社,由镇党委牵头,打破村域界限,集中连片流转土地经营权、实施土地整理。对闲置宅基地,创新采取“闲置宅基地+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社会化运作”的方式进行集中流转。全市已规模流转土地16万亩,宅基地、集体经营性房屋1244间,带动8100亩撂荒地实现复垦。三是开展专项整治。对历史性交易合同进行全面排查,凡存在合同签订不规范、合同期限超出法定时间等问题的,一律纳入专项整治范畴,让一批价值被低估、作用未显现的资产实现“解冻”。探索“纪检监督+部门监管+全程可溯”的监督新模式,每季度对村集体收入、发包合同等交易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对不合规的招投标项目、交易合同等及时予以通报、问责相关人员、限期督促整改,全力避免出现新问题。
二、高效推进产权交易,让优质的资产吸引来有实力的项目。坚持以招商思维推动产权流转交易,把每一笔产权交易当成一次招商活动,广撒网、强配套,努力吸引更多有实力的竞标者参与,让宝贵的农村资产资源实现保值增值。截至目前,竞价交易平均溢价率达到16%,带动农民和村集体增收5900万元。一是推行“云交易”模式,让竞争机制更加有效。依托山东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云交易”平台,引入“网络拍卖+在线直播”等交易模式,通过产权交易平台、官方抖音、微信公众号、现场宣传等“线上+线下”多渠道发布交易信息,吸引省内乃至国内的企业、个人参与竞标。率先在农村产权线上竞价交易上取得突破,创新采取“平台实时公开、客户一键竞拍”方式,竞拍人通过手机APP实时掌握最新报价、竞价倒计时、报价次数、报价记录等信息,可随时随地参与竞拍。比如,在乳山寨镇“到根见村集体虾池346.3亩发包项目”竞拍中,来自省内省外的87人报名参与,经过轮番竞价,租期5年半的16块村集体虾池每亩养殖池年租金从起拍价的1300元上涨到4200元,溢价率达到223%。二是率先启动“合同网签”,让交易更加便利。2022年7月,乳山市成功申报“以备案制探索开展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网签”国家级改革试点,成为该项改革全省唯一试点。乳山市对原有农村产权流转线上工作进一步延伸,搭建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合同网签系统,打通了线上交易的“最后一环节”。2023年7月25日,全省首笔农村土地承包“网签合同”在乳山市徐家镇成功签约,徐家镇四甲村31.472亩村集体山耩地对外发包,底价50元/亩/年,承包年限2年,5名竞价者经过线上报名、线上审核、线上缴费、线上竞价,最终由1名专业大户以70元/亩/年价格竞拍成功,溢价率40%。交易双方通过乳山市农村产权交易服务平台或手机APP,顺利完成合同网上签署和鉴证,成为全省首次在农村产权交易领域引入区块链技术开展的电子合同签署及存证应用。三是创新“产权贷”方式,让融资支持更加有力。乳山市与山东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合作,推出了包括抵押登记、专项扶持、政策性担保等一系列优惠政策的“产权贷”,全力推动农业产业项目快落地、早见效。印发《农村产权抵押贷款手续办理最全指导》,明确服务对象、贷款用途、贷款额度、贷款期限及利率、优惠政策、申贷渠道及操作流程。对在交易中心完成交易的农业经营主体,优先给予财政资金和有关涉农项目支持。对有融资需求的,由产权交易中心出具“农村产权抵押登记他项权证”,免去了担保、资产抵押环节。目前,已发放农村“产权贷”1.2亿元,有力地推动了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三、精准推进风险防控,使每次的流转能带来有保障的收益。建立健全全链条风险防控体系,为农业健康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提供保障。一是推动交易流程阳光化。印发《关于推动全市农村综合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规定涉及农村集体资产资源处置的,必须在交易中心平台“阳光操作”,且只有获得交易中心出具的《交易鉴证书》后,相关流转收益才能入账。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服务规范》《实时交易业务流程》《农村集体资金采购类(招投标)服务规范》等流程规范,推行交易规则、系统、发布、资金结算、服务标准、监管“六统一”管理模式,确保交易过程透明、流转程序规范、交易结果可溯。二是推动经营风险早防范。建立工商资本租赁农地审查制度,对工商资本长时间、大面积租赁农地的情况,由农业、财政、发改、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市场监管等部门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代表、村民代表、农业专家组成审查组,综合研判项目收益、可行性等因素,着重加强对租赁基本农田的跟踪监管,坚决遏制“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实行工商资本租赁农地分级备案制度,一次性流转面积100亩(含)至500亩的报镇(街道)备案,500亩(含)以上的报农业农村部门备案,最大限度减少风险。三是推动风险保障兜住底。建立风险保障金制度,针对工商资本租赁农地的情况,由租赁者缴纳相当于一年流转费的风险保障金,并指定专门的金融机构进行托管。租赁合同期内如发生损害农地等违约行为的,从保障金中扣缴相关维护费用;租赁合同期满且租赁者无违约行为的,全额返还风险保障金。在已完成的竞价交易中,均未出现违约行为或违约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