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371083004367117E/2025-00206 | 文号: | |
公开范围: | 面向社会 | 公开时限: | 长期公开 |
发布单位: | 乳山市育黎镇人民政府 | 发文时间: | 2025-02-07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有效性/截止日期: |
2024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育黎镇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发展目标,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上迈出了坚实步伐,在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生态保护等多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2024年工作开展情况
(一)产业升级促增长,经济发展稳增长
一是经济指标稳中有进。税收收入完成1488.4万元,完成全年任务106.31%;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97亿元,完成全年任务104.52%;制造业技改投资完成1.696亿元,完成全年任务141.32%;服务进出口预计完成302.56万美元,完成全年任务336.17%;限上批零住餐企业总额预计完成3741.26万元,同比增长39.79%。
二是项目建设持续推进。一方面用好“能人招商”“飞地招商”等政策“扩增量”,开展外出招商活动9次,邀请客商来乳14次,签约4个项目。盘活镇驻地伟昌食品老旧厂房,招引金顺通轮胎补强填充剂项目落地;协助客商解决厂房纠纷问题,推动怡百世山泉项目落地投产,两个项目总投资2000余万元。另一方面服务企业实施好技术改造“优存量”,服务乳山山水水泥有限公司完成100万吨/年水泥粉磨站改建项目,项目总投资9300余万元,是我市首例获批的“两高”技改项目,山水水泥入选山东省数字经济“晨星工厂”,被省工信厅发文表彰。年内推进安其居厂房改建、飞马包装厂房提升、科院矿业厂房改建等项目,积极引导企业进行技改升级,促进企业产力再提升、产品再优化。
三是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坚持以系统思维抓乡村产业发展,主动融入全市“十百创建”行动,根据镇域农业发展现状,持续打造提升南部特色农业发展片区、北部乡村旅游样板片区“一体两翼”产业发展格局。南部特色农业发展片区,着力做好土地和闲置资源文章,以邓家村为中心,流转5个村土地2000余亩种植高油酸花生、糯玉米、“玛莎莉”地瓜等作物,解决近百亩土地撂荒问题。总结推广老旧大棚发展紫苏项目经验,依托德禧公司、军礼公司整合大棚10余个,发展紫苏、蓝莓等产业,闲置资源焕发新活力。北部乡村旅游样板片区,着力打造“龙角湖畔·山水人家”库区旅游新业态,在龙角山村开发“龙门驿站”项目,整合水库周边农文旅资源,提供餐饮和游乐场地;在东横道口村、西横道口村串联10个草莓、蓝莓大棚,提供采摘场地;在老由古村建成“良栖”等8套主题民宿,提供住宿场地。结合全市“五争”工作要求,争取上级资金500余万元,对水库周边村进行硬化、亮化、美化,打造“芝樱花海”“樱花大道”等网红打卡点,龙角山库区游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加速形成。
(二)福祉增进惠群众,社会和谐根基牢
一是信用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充分发挥“信用+”作用,进一步落实“信用进农村”各项举措,拓宽信用应用场景,将信用与环境卫生整治、森林防火、图斑整改等工作相结合,鼓励村民以志愿者的形式参与村级工作,年内为村级节约零工近20万元;加快暖心食堂建设步伐,2024年新增暖心食堂1处,每日为近30名老人提供一餐热饭,进一步提升群众幸福感。
二是持续巩固深化脱贫成效。以“两不愁三保障”为重点,按照巩固期内的政策标准和工作要求,接续做好脱贫人口帮扶工作,确保稳定脱贫不返贫。2024年9月,为35个插花村215户脱贫户项目收益差异化分配共计413177.88元,为全镇四个出列村68户脱贫户分配55650元。对四名接受中高等职业教育脱贫户子女落实“雨露计划”补助,共计发放补助金12000元。
三是社会保障体系健全。低保新增44户66人,特困新增19人,残疾人两项补贴新增165人,新增高龄补贴470人,低保保障金发放530余万元,特困保障金300余万元,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发放182余万元,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发放58万余元,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救助金发放7万余元,优抚抚恤金发放460余万元,优抚对象大病救助25人,发放4.6万元,做到了应救尽救、精准救助,兜牢了民生底线。
(三)生态宜居环境美,乡村风貌展新姿
一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积极对接水利、农业、交通等部门,争取上级资金1000余万元,硬化道路近7万平方,进一步补齐道路方面的历史欠账;对接自然资源部门,修建大口井11个,进一步完善农业灌溉设施;对帽张家、大洼等3个村实施了农村“两水”改造工程,集中保障供水、统一处理污水,确保村内不再出现污水横流的现象,改善农村生活环境。
二是人居环境整治有力。开展“扮靓村居”环境整治行动、“迎国庆,焕新颜”活动、“秋冬战役”和反光膜整治行动,累计发动党员、志愿者、公益岗5000余人次重点清理进村路口杂草、村内排水沟、三大堆等问题,共计清理土石堆、乱堆乱放、小广告7000余处,清理排水沟4500余米,各村主大街、穿村街道以及村周空地白色垃圾明显减少,极大的提升镇域内人居环境状况。
三是生态保护力度加大。环保宣传深入人心。开展环保宣传活动10余场,发放宣传资料2万余份,群众环保意识明显增强,形成了人人参与环保的良好氛围。同时,加强对工业企业、养殖场等污染源的监管,定期到企业督导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告知企业进行整改,实地检查30余次,整改各类问题50余个。
(四)和谐稳定筑防线,乡村善治谱新篇
一是党建引领坚强有力。扎实开展村党组织分类推进整体提升行动,于家、南北山、塔庄等3“强基”村全部销号。强化“头雁”队伍管理,举办村党支部书记“擂台比武”活动3次,调整不胜任村党组织书记2人。高标准打造党建综合阵地,对原有便民服务中心进行改造提升,构建集便民服务、党员培训和文体娱乐于一体的党群服务中心,成功承接全市半年党建观摩。优化党员队伍结构,新发展党员15名,35岁以下党员7人,储备村级后备力量127人。提升跨村联建质效,在龙角山片区贯彻“1+N+1”产业发展体系,开发“龙门驿站”、特色民宿等项目,着力打造“龙角湖畔·山水人家”库区旅游新业态。
二是积极探索矛盾调解机制。持续深化“民情夜会”制度。
三是持续丰富群众文体生活。常态化开展送戏下乡、放映公益电影、大秧歌、广场舞等文化活动50余场,极大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深入文明实践活动,围绕“我们的节日”、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先后开展“爱心腊八节,粥暖心更暖”“敬老送温暖-情暖重阳节”“强国复兴有我,庆国庆主题活动”等文明实践活动10余场,着力推进文明乡风进万家。
(五)底线红线守牢固,安全生产上新高
一是落实安全生产工作各项措施。组织开展安全生产“五个一”活动,针对十五条硬措施和“八抓二十条”创新举措学习12次,发放各类宣传明白纸1万余份,开展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培训4次,紧盯重点行业领域累计开展各类检查273次,检查生产经营单位300余次,整改隐患52处;开展坟地打草3次、桌面推演1次、应急演练1次,参与“双盲式”演练3次、专项比武竞赛1次,发放明白纸8000余份,张贴通告42份,加挂道旗、横幅1500余面,与3个林区承包户、常住户签订防火承诺书,进一步压实镇村防火责任,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二是推进永农图斑和撂荒地整改。将永农图斑整改和耕地保护列入村级考核重点工作和日常工作,将永农图斑整改工作纳入农村月度考核,将村级耕地保护和图斑整改情况同村干部工资直接挂钩,并对整改速度缓慢、整改比例较低的10个村级负责人进行谈话提醒,倒逼工作落实。本年度国土变更调查图斑下发面积919.63亩,目前已整改357.29亩,整改比例已达到38.85%。;对第三方无人机飞巡、镇级无人机飞巡、村级自主摸排的851亩有撂荒倾向耕地进行复耕复种,发放补贴4万余元,其他的现状为道路沟渠、地表耕作层剥离、无通行条件等不具备耕种条件的地块已全部上报核销,建立动态监管台账,防止二次撂荒。
三是持续开展疫木除治。9月底启动集中攻艰以来,制定《育黎镇枯死松树除治方案》,克服疫木散发、山路不便等不利条件,采取两委包干方法,由两委带头,包村干部协助,通过“人力+无人机”运输的方式,发动清理人员1800余人次、无人机7台,清理疫木150余吨,成功完成“拔除”任务,并通过威海验收。
二、2025年度工作计划
(一)聚焦产业升级,激发经济发展新动能。一是优化产业结构。深入调研本地资源与产业基础,制定针对性产业扶持政策,鼓励现有产业向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培育新兴产业,重点扶持山水水泥、怡百世山泉水等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助力其扩大生产规模、提升产品竞争力。二是加强招商引资。组建专业招商团队,制定详细招商计划和奖励政策,依靠育黎镇“在外能人”大力推介镇域农文旅各类优势资源。积极参加各类招商活动,加强与外界沟通联系,吸引更多优质项目落地。同时,优化营商环境,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解决项目落地与发展中的难题。三是推动文旅融合,立足资源优势,着力稳基础、抓特色、拓市场、持续擦亮“都市农业、乳山好品”品牌。以德禧生态农业、龙角山民宿旅游样板片区为示范引领,打造现代都市农业产业基地、康养旅居目的地。
(二)强化乡村建设,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一是增加农业投入。争取上级资金政策支持,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管护力度,建设高标准农田项目,提高农业生产保障能力。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开展农业技术培训,提升农民科学种植水平,确保粮食产量稳定增长。二是推进乡村建设。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进程,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加强农村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和污水治理,改善农村生活环境。三是促进农民增收。依托龙角山农产品展厅和电商直播基地,大力发展农村电商,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培育壮大农村集体经济,鼓励村集体通过资源开发、资产经营等方式增加收入。加强高素质农民技能培训,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三)增进民生福祉,提升群众幸福新质感。一是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确保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应保尽保。加强社会救助工作,精准识别救助对象,及时发放救助资金,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二是提升教育医疗水平,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学校办学条件。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加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建设,提升医疗服务能力。三是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加强文化阵地建设,完善村文化活动室功能。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如文艺演出、电影放映、体育比赛等,进一步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