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山市教育和体育局转发《关于优化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间活动时间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 发布日期:2025-02-11 11:19:32
  • 文章来源:乳山市教育和体育局
  • 点击次数:

为大力发展素质教育,落实“双减”任务,坚持健康第一的育人理念,深入实施中小学生体质强健计划,提升学生课间活动质量和身心健康发展水平,高质量系统推进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方案落地实施,现就优化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间活动时间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增强体质为目标,在开齐开足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同时,深化义务教育学校课间活动和综合体育活动时间管理,从 2025 年春季学期开始,全面推行课间活动 15 分钟,保障学生每天在校综合体育活动不低于 2 小时,着力提升中小学生课间活动质量和身心健康发展水平,有效解决近视和肥胖等青少年健康问题,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主要措施

(一)高质量实施“课间 15 分钟”行动

1.推进 15 分钟小课间活动。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原则上推行15 分钟小课间时长,根据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 年版)》九年新授总时长和周课时要求,在控制周总课时不增加的情况下,将小课间活动时间由原来的 10 分钟延长至 15 分钟。调整后,学生到校时间、上午上课时间、午餐午休时间保持不变,下午放学时间小学顺延 10 分钟、初中顺延 15 分钟。普通高中学校可参考执行。

2.优化课间活动安排。学校要依据校情、学情因地制宜开展多样化、个性化课间活动,引导学生利用课间活动时间走出教室,在室外放松休息、有益社交及适量活动;要提供安全的课间活动场所,设置功能齐全的活动区域,如篮球场、足球场等运动空间,科技长廊、解压墙等实践体验空间等;要提供丰富多样、活泼有趣的课间活动项目,如跳绳、打沙包、踢毽子等适合室外的传统游戏,以及五子棋、翻绳、魔方、华容道、九连环等适合室内的益智游戏等,让学生爱玩、会玩、健康玩;要尝试打通课间活动与课内课程实施的壁垒,探索开发课间音乐放松课程、益智游戏动课程等,实现课间放松与课内课程的有机融合。

3.建设健康活泼的新型课间活动生态。各区市、学校要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不得对学生在课间及其他非教学时间的正当交流、游戏、出教室活动等言行自由设置不必要的约束;严禁出现课间活动“圈养”管理行为,教师要督促学生走出教室,开展室外课间活动放松身心;鼓励课间活动适度留白,给学生留有自由自主活动时间,积极营造多姿多彩、健康活泼的新型课间生态。每年 1 次开展“全市中小学‘七彩校园’课间活动成果展评”活动,对课间活动创新实践成效显著的学校和真正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优秀课间活动课程成果进行表彰。

4.严禁挤占课间活动行为。各区市、学校要完善课堂教学管理制度,建立学生和教导处双监督机制,探索实施约谈和量化相结合的考核制度,加强课间活动管理,督促任课教师按时下课,不得随意拖堂或利用各种方式变相占用学生课间活动时间。要提高教师守时高效教学的思想认识,强化时间管理,科学安排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教学进程,提前预设每个环节所需时间,把控好课堂教学节奏;要强化效率管理意识,教学内容主次分明,精讲精练,在有限的课时内提高单位时间的课堂效率,高质量开展教学活动。

(二)确保“每天 2 小时”综合体育活动

5.推进“每天 1 节体育课”。学校要强化体育课程开设刚性要求,严禁削减、挤占体育课时间,保质保量上好体育课。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全面推行实施每天 1 节体育课,小学 1-2 年级采取“4+1”模式,在原 4 节体育课的基础上增加 1 节体育活动课,其他年级可采取“3+2”模式,在原 3 节体育课的基础上增加 2节体育活动课。将没有体育课的当天下午活动课组织的学生集体体育锻炼时间固定为“体育课”。新增“体育课”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开展体能、球类、民族传统体育、新兴体育项目等活动。

6.深入开展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全市义务教育学校推行实施每天上下午各一次体育大课间活动,两次活动总时间不低于 1小时。每天上下午各组织一次 5 分钟的眼保健操,提倡由室内转到户外,由“多维视觉操”代替传统按压式穴位操。组织开展全市“阳光大课间”展评活动,着力打造“奔跑的大课间”。

7.充分利用校内课外课后服务时间。鼓励学校充分利用学生在校时间进行体育活动,如引导每天上学早到的学生“不进教室进操场”进行晨跑锻炼。鼓励学校充分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开放校内体育场馆和功能教室,积极开展体育社团、体育兴趣小组等多种体育课后服务活动。

8.延伸校外体育活动空间。家校社要紧密合作,采取“家庭陪伴+社区支撑”的方式协同共进,尽可能增加学生校外体育锻炼时间。鼓励家长与孩子共同制定适合家庭环境和个人兴趣的家庭运动计划,如亲子跑步、骑自行车、打羽毛球等;积极引导学生利用周边公共体育设施,如篮球场、体育公园、社区健身房等,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多样化体育锻炼;倡导社区发挥好平台作用,通过组织各类体育俱乐部活动、社区体育赛事等,吸引学生参与社区体育活动。

9.鼓励学校推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等级证书制度。等级证书制度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 年修订)》实施,测试成绩分为“合格”“良好”和“优秀”等级。根据学生学期测试评定等级:90.0 分及以上者,颁发优秀等级证书;80.0-89.9分者,颁发良好等级证书;60.0-79.9 分者,颁发合格等级证书;未达到 60 分者,不颁发等级证书。各学校可结合成绩实施评优评先奖励,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提升身体素质。

(三)科学实施长短课时改革

10.合理调整课时时长。各区市、学校要立足自身实际,结合校车安排、错峰就餐、每天安排 1 节体育课等因素,因校制宜,做好学校课程实施规划,科学安排课程配档,合理调整课时时长。原则上,小课间活动增加的时间,通过适当调整部分课节时长统筹使用,可将上午第三、四节的课时时长缩减 5 分钟调整至小课间,上课短缺的学时可累积成一节后,集中在自由活动课中补足,有效落实教育部开齐开足课时的要求。

11.探索实施长短课时改革。鼓励各区市、学校积极探索长短课时改革,在保障总时长不增加的前提下,尝试打破现有固定课时时间限制,如小学将原来的 40 分钟调整为有长有短的弹性课时,探索设立基础课时 35 分钟,安排数学、英语等学科精学精练;大课时 50-60 分钟,安排作文、美术、书法、科学等学科活动完整经历学习过程,探索实施各学科探究式、项目化学习和跨学科学习;小课时 10 或 15 分钟开展诵读、习字、学后反思等学习活动。探索尝试“体育大课间+体育课”一体化的教学新模式,鼓励采用体育大课间与体育课连堂上的形式,让学生拥有更充分的体育运动时间。

12.提升课程实施与管理效能。各区市、学校要立足教育部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工作,深入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和学科课程标准,推进“高效课堂”建设,提升课程实施效能。探索长短课时改革的学校要加强课程实施管理,根据实际需求建立弹性排课制度,允许教师在一定范围内自主调整课时长度和上课时间;尝试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匹配不同的课时需求,如在长课中融入项目化、探究式学习等引导学生深度学习,短课中有效运用“威海名师辅导讲堂”等微课资源,聚焦答疑解惑提高课堂时间利用率;建立长短课时改革评估和反馈机制,定期对改革成效进行评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三、组织实施

(一)稳妥落实推进。各区市要充分利用寒假开学前的时间,指导学校依据全市作息时间表样例,因地因校制宜做好学校作息时间和课程表。各学校要“一校一案”制定课间活动管理制度,健全安全工作机制,对课间活动的时间安排、活动内容、场地设施、安全管理、课间巡查、应急处置等方面制定具体要求。各学校优化调整工作方案应报区市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并报市教育局备案。

(二)加强师资与场地保障。各区市要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体育师资配置和培训,加强教师全员“以体育人”意识,鼓励学科教师、班主任承担部分体育活动课教学任务,并将体育活动课承担任务情况、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体育带训成绩等纳入教师评先选优和绩效奖励的评价依据。强化学校体育场地保障,通过“立体扩容”等措施挖掘潜力,拓展体育运动空间,开辟体育教学和活动场地,鼓励通过走班选课、优化体育课编排等方式,错时高效利用教学场地,最大程度提高场地利用率。

(三)发挥示范引领。要充分发挥全市 20 所课间时长改革实验校的示范引领作用,及时总结实验校一年先行先试探索出的好经验好做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案例和优秀资源,供全市中小学校学习借鉴。各区市要组织好“课间活动管理有效措施”“课间活动项目开发与实施”“长短课时设置”等主题的研讨培训活动,智慧众筹、推广经验,及时有效地解决各学校推动改革面临的实际问题。

(四)加强教研指导。各级教研部门要引导广大学校和教师深刻认识到课间 15 分钟“小切口”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打通课上与课间育人边界、推动教学方式深度变革的重要作用;要加强教学设计指导,引导教师聚焦提质增效,精心设计知识梳理、活动引导、时间分配等教学环节,科学把握教学节奏,优化教学流程,为课间活动赢得更多空间,实现课上课间一体化育人。

(五)强化督导检查。市教育局将把学校落实课间活动时间、体育课开设实施情况作为教育督导内容,定期督查,随机抽查,并对督查抽查结果予以通报。各区市要进一步规范学校的教育教学秩序,要对辖区内学校进行全面监督检查。各学校要加大对教师拖堂现象监管力度,建立拖堂记录、反馈、检查机制,定期将检查结果进行通报,计入个人量化考核,以制度强化教师的重视程度。

(六)营造良好氛围。要加强思想引领和舆论引导,通过全媒体及时宣传报道推动学生身心健康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效举措,广泛传播健康教育理念,特别是要通过多种形式做好向家长的宣传解释工作,争取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引导学生和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观、人才观和健康观,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素质教育氛围和健康教育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