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1371083004367221J/2025-00720 文号:
公开范围: 面向社会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发布单位: 乳山市诸往镇人民政府 发文时间: 2025-03-13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有效性/截止日期:
乳山市诸往镇2025年工作计划
  • 发布日期: 09:05:50
  • 文章来源:乳山市诸往镇人民政府
  • 点击次数:

2024年,诸往镇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攻坚年”部署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资源优势,坚持党建引领不褪色、产业带动不松劲、基层治理不动摇,全力提升镇域经济发展质效,不断推进“美丽乡愁·老家诸往”镇域品牌提档升级。现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2024年工作总结

(一)坚持稳中求进,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一是经济发展稳中有进。全年预计完成税收1944万元、固定资产投资38000万元、工业技改投资11000万元、规上工业企业总产值73000万元、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销售额17258万元,储备纳统企业9家,11月完成纳统;赴长沙、济南,泰安等地外出招商6次,对接9家企业,邀请来乳座谈考察2次,初步达成华能泰安陆风和海风项目、电路板生产印刷项目、威海龙景农业专业合作社鲜食玉米项目3个意向项目。

二是项目建设稳步推进。有序推进总投资78亿的诸往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借助电站建设带来的发展机遇,辐射带动周边及镇驻地住宿餐饮业快速发展,与山里老家文旅样板片区实现贯通发展,促进镇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引进总投资1亿元的威豪田园综合体项目,打造集地瓜育苗、种植、回收、加工于一体的循环农业,达成长期合作意向,盘活下石硼、东尚山村30余栋民宿,进行统一化运营管理,打造综合性休闲农业观光旅游项目;引进总投资3000万元的龙盛泉高效绿色农业(实验基地)项目,流转园林土地约490亩,发展果树种植,延长产业链条,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及品牌化提升工作;引进总投资1500余万的威海十一生态农业项目,重点发展果树种植、高端品种培育、休闲旅游,按照“园区景区化、农旅一体化”的发展思路,打造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度假养生等功能于一体的特色农业综合体;总投资1000万元的“前进吧”蓝莓示范园项目,流转农户撂荒地328亩,建设蓝莓大棚12个,研发F6、L42等5种新品种蓝莓种植;投资100万元打造马道—五峰楼红色马道印记修复项目,形成“小三峡”微循环路线,打造红色马道、“小瀑布”等新一批网红打卡点。

(二)坚持固本强基,建设基层组织战斗堡垒。

一是强化村级党组织建设。壮大党员队伍,发展入党积极分子21名、预备党员7名,非公企业储备入党积极分子6名。培养壮大后备干部队伍,建立村级后备干部人才库,摸排在外人才44名、村级后备力量155名、35岁以下可发展党员青年71人,并逐一建立台账,为村级队伍延续壮大奠定基础。开展村级班子运行评估,研判232名村干部现状,形成49份调研报告,为2026年换届找准方向。推进“三类村”整顿提升。完成马陵、唐家、西诸往村“强基”村销号整顿工作,东诸往、下石硼由“创优村”升级为“示范村”。

二是深入推进跨村联建。以下石硼村红色美丽村再提升为契机,依托跨村联建重点片区衔接资金,盘活东尚山村、下石硼村民宿产业,对山里片区基础建设再升级,进行统一化管理,进一步推进山里老家片区融合,带动片区增收20多万元,村民人均增收2000余元,不断助推强村富民。同时,在龙口片区探索“党组织+企业+农户”等村集体发展模式,以联建村新成立花饽饽加工厂为基础,吸纳联建村10余名村民参与生产,通过“线上+线下”双线销售模式,带动增收近40万元。

三是创新干部培养模式。开展“四下基层”“晚间业课,人人登台”活动,全面提升村干部工作落实力和综合素质,着力培育镇级年轻“后备力量”。将每个月单周周三定为干部集中下村日,并围绕“三资”管理、民生诉求、党的建设、危房改造、安全生产、升规纳统等主题讲解业课13期,建立起13人的镇级后备干部队伍。

(三)坚持常抓不懈,筑牢安全生产底线红线。

一是时刻绷紧安全生产高压线。开展片区、企业应急演练24次,采取企业自查、联合检查、部门督查、专家核查等方式,开展燃气安全、消防安全、食品安全、道路交通安全等全覆盖检查,共检查企业9家、九小场所121处,发现问题隐患18条,下发责令限期整改指令书4份,已全部整改,实现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动态清零。

二是创新筑牢防火防汛安全线。在全镇 216处应急监控内,选取132处进山路口、重点水域、主干路口周边等重点地段,搭建防火防溺水智能监控及警示设备一体化系统,进行24小时监测,今年以来,系统后台报警 15 次,消除风险隐患9起。健全分包巡护机制。村两委干部、网格员、护林员针对坟头、林区、重点水域等区域,实行分包机制,建立工作台账,实行常态化巡逻,对存在安全隐患的立即督导村级进行整改。

三是牢牢守住耕地保护基本线。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以“长牙齿”的硬措施,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全面推行耕地保护田长制,层层压实责任,强化镇、村两级田长及网格员常态化巡查管理,严肃查处各类违法占用耕地行为。扎实开展撂荒地整治及图斑整改工作,完成耕地撂荒整治527.2亩、永久基本农田图斑整改面积159.55亩。

(四)坚持为民服务,用心用情办好民生实事。

一是开展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围绕中央、省、市“小切口”领域开展自查整改,共梳理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社会治理、粮食安全、饮用水安全、硬件设施维护等15类22条问题,其中已完成并需长期坚持12条,整改完成5条,剩余5条已明确整改时限,进行实时跟进。

二是着力化解群众诉求。坚持把民生诉求办理作为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重要抓手,开展2024年以来不满意诉求件集中攻坚行动,镇分管负责人、具体工作人员外出学习民生诉求办理典型经验5次,邀请社会治理服务中心业务骨干专题辅导1次,已化解62件不满意诉求工作,结合干部下基层活动,共收集群众诉求和民生问题328个,现场调解矛盾纠纷176件,解决群众困难152件,走访问题办理率、满意率均达到100%。坚持“高效运转、一次办好”服务导向,高标准推进“一站式”矛调中心规范化建设,统筹整合司法所和镇综治中心资源,优化调整工作流程,实行集中统一办公,借助“马石山下”品牌调解室,建立多元化解机制,今年以来,共受理纠纷86件,已全部化解。

三是规范农村“三资”管理。做好农村集体经济合同清理规范,摸底排查出337份拖欠承包费的合同,收缴235份合同承包费,累计收回31.7万元承包费。进一步规范村级工程,通过农村产权交易平台交易项目82笔,累计交易金额357.4万元。更新完善合同、资产、资源、债权、债务“五本工作台账”,将全镇1787份合同,1859宗资产,2164宗资源在智慧农经综合管理服务平台的“村情地图”上落图入库、动态监管。开展“一清一规两促”工作,逐个村级项目进行梳理建立档案,全镇梳理2021年以来69个村级工程,清理债权115.34万元、债务156.08万元。

二、存在的问题

(一)工作落实还有欠缺。责任担当意识不足,干事创业激情减退,部分站所工作存在进展缓慢、工作标准不高等问题,影响镇村工作有效落实。

(二)民生保障仍需加强。一方面,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工程需加快推进。美丽乡村、两水改造、道路中小修等基础设施改造提升项目进展缓慢,影响了乡村整体环境的改善和村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另一方面,村集体增收渠道需进一步探索。部分村集体经济收入薄弱,收益水平仍有待提高,需要探索更多增收渠道。

(三)工作亮点不够突出。一方面,在地区特色产业发展上,存在定位不准确,思路不明晰的问题,未能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镇域内农产品加工链条短,农业生产附加值不高,难以形成品牌效应。另一方面,领导班子成员在工作中缺乏开拓进取的精神,只满足于完成“规定动作”,与上沟通不到位,未能结合工作实际创新开展“自选动作”,导致工作缺乏创新和突破,创新亮点不突出。

三、下步打算

(一)狠抓工作落实。实施专人负责跟踪督办制度,按照“工作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责任化”的要求定期对护林防火、人居环境、撂荒地整治等重点工作进行分解,确保责任到人,由专人形成重点工作督办清单,随时跟踪督办工作任务进展情况,详细记录工作阶段性进展情况并及时反馈,提升工作执行力,工作完成情况列入绩效考核,加强对绩效考评结果的科学运用,有效调动机关干部和村级负责人的主动性、创造性。

(二)坚持党建引领。一是推进“跨村联建”工作深入推进跨村联建组织融合,考虑原有社区、班子运行等情况,兼顾引进在外能人,依托其致富能力及威信,重点推进龙口片区和凤凰顶片区跨村联建。借助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和威豪田园综合体项目等的建设,探索村企合作等多种发展模式,形成片区保障项目推进、项目促进片区发展的良好局面。二是打造企业党建品牌。坚持打造党建品牌,赋能企业经营发展,以党纪学习教育为契机,着力打造“铸造产业链”党建品牌,依托玫德集团、协力机械、鑫山铁矿等核心企业,建立“1+3+N”的组织架构,同时建立议事厅、党代表工作站等功能阵地,并利用链主企业进行招商,目前正与3家企业洽谈,同时,聚力打造红色车间,通设立过党员先锋岗,引领学工一体发展,将党建工作融入公司生产经营全流程、各环节,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三)打造亮点产业。始终坚持把重大项目建设作为稳增长促发展的第一抓手,持之以恒集中力量推进项目建设。传统产业方面,持续跟进龙盛泉高效绿色农业(实验基地)项目、威海十一生态农业项目、“前进吧”蓝莓示范园项目进展,延伸产业链条,促进果业产品深加工。特色产业方面,结合凤凰顶生态资源,借助威豪田园综合体项目,建设研学基地、休闲民宿、艺术展馆等,串联打造全链条的特色产业项目。文旅产业方面,利用山里老家样板片区的红色资源和红色主题场馆的优势,开发红色研学基地、写生创作基地、艺术交流中心,依托千里山海自驾旅游公路,借力抽水蓄能项目区到赤家口正华山庄路线打造,串联景区景点,进一步规划全域旅游,差异化开发研学游、党建游、亲子游、自驾游等旅游线路,拉动旅游消费,激活文旅经济活力。

(四)守牢工作底线,办好民生实事。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突出抓好森林防火、燃气、道路交通、居民房屋、危险化学品、食品等领域安全监管,坚决杜绝较大及以上事故的发生。持续改善人居环境,调动村干部、党员、网格员、志愿者等多方力量,对各处重点区域开展集中整治,严格落实“发现-整改-销号”闭环管理机制,推动人居环境向“全域美”转变。加快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快推进美丽乡村、两水改造、道路中小修等基础设施改造提升项目,不断提升群众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