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新区凭借海碧天蓝的生态画卷,吸引着全国各地20多万名“候鸟式”旅居人群前来避暑康养。大规模、周期性的“夏日迁徙”既为区域发展注入活力,也给社区治理带来“季节性大考”。面对挑战,滨海新区以党建为引领,创新探索“候鸟人口”精准服务与协同共治新路径,推动旅居人口管理从“被动应对”向“主动服务”跨越。
孙女士一家每年都会来银滩度假。今年她们刚进小区,就被门口张贴的“候鸟归巢”行动吸引。
“这个小程序太方便了!景点优惠、就医指南清清楚楚,大家刚到这儿就能成为‘本地通’,特别有归属感。”滨海新区居民孙艳芳说道。
“我们创新研发了‘候鸟归巢’扫码回家小程序,融入了意见建议反馈功能,还有流动党员报到码。我们通过组织居民扫码登记,并在社区完成报到后,实现了既可以享受景区优惠、医疗服务、法律服务、银行服务等9大权益,同时还嵌入银滩全景导览、便民服务地图,链接‘微就业’平台推送短期用工信息和个人求职发布。”滨海新区党群工作部副部长潘琪琪介绍道。
这种“登记—服务—反馈”的线上闭环,实现了旅居人口登记、流动党员报到与民生诉求收集“一码三用”,让“候鸟”们一来就感受到贴心服务。线上“一码通行”便捷高效,线下服务同样精准暖心。滨海新区组建“银滩蓝”网格队伍,社区入户遍访时,同步挖掘人才资源和收集群众诉求。目前已为6.5万余户“候鸟”家庭建立动态台账,绘制出精准的“候鸟迁徙地图”。对居住满六个月的党员,成立“海鸥临时党支部”,确保组织生活不断线、作用发挥不缺位。
“滨海新区党工委紧紧围绕全市‘大抓经济、大抓基层、大抓落实’提升年和‘五争五提升’行动要求,强化党建引领,创新建立‘红、橙、绿’三色动态管理机制,做到‘在岗离岗服务衔接、网下网上管理联动、平急转换响应一体’,充分激发不同群体参与治理的主动性、积极性。”滨海新区党群工作部副部长孙心毅说道。
“红橙绿”三色动态管理机制中,红色活跃层以87名常住党员为核心力量,常态化开展“党员联四邻”志愿服务。组建“银滩和事佬”调解联盟,成功处理各类问题120余件,将矛盾化解在基层。橙色储备层聚焦居住3至6个月的“候鸟”党员与群众,通过搭建“候鸟议事厅”线下平台,引导参与社区治理,累计办结民生诉求280余条。线上开展“海鸥・E先锋”行动,分层培育25名党员网红代言人和15个万粉级自媒体矩阵,构建起“线上发声聚民意—线下落实解民忧”的闭环治理体系。绿色服务层整合1200余名党员群众力量,平时参与景区秩序维护、便民服务;应急时快速集结56支党员突击队,高效处置台风防御、防汛抢险等突发事件,为滨海新区和谐稳定筑牢屏障。
“近年来,社区以‘双联双优’政策为指引,依托三色动态管理机制,破解颐中烟草小区足训场撂荒问题,追缴物业维修基金620万元,用‘小板凳’式面对面三方协商妥处各类矛盾纠纷120余件。”滨海新区天安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于晓光说道。
如今,滨海新区以“双联双优”为抓手,打造“事务共商、队伍共建、资源共享、活动共办”的“四维联动”党建模式,推动12个社区与37家企事业单位联动,孵化48个文艺社团,年均开展各类活动600余场,联合市人社局推出“归巢人才”创业就业特训营,每月免费开展家政服务、网红餐饮等特色技能培训,走出一条“以民生服务夯实治理根基、以文化活力凝聚群众力量、以就业创业助推新区发展”的基层治理创新之路,让“候鸟”们找到了归属感。“刚来的时候不熟悉,整天闷在屋里。现在社区每周有广场舞、书画课,每天晚上大拇指广场还有演出——唱歌的、跳舞的、演出的,非常非常地热闹,比过年还热闹。”滨海新区居民李树芸说道。
截至目前,滨海新区已有5300余名“候鸟”加入社区自治队伍。从“扫码归巢”到当家做主,滨海新区用数字赋能实现“候鸟”人群精准纳管,通过“平急衔接、数智联动、多元共治”的新模式让季节性旅居群体从“过客”变“自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