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山东省政府文件库>市政府文件
  • 发文机关:乳山市人民政府
    • 主题分类:科技_教育
    • 文件类型:其他文件
    • 成文日期:2021-12-01
    • 公开发布日期:2021-12-01
    • 发文字号:乳政发〔2021〕6号
    • 所属单位:乳山市人民政府

    山市人民政府关于

    加快推进新时代乳山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乳政发〔2021〕6号


    各镇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单位,滨海新区(银滩旅游度假区)、经济开发区、城区街道办事处,各市属国有企业: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为充分发挥教育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现就加快推进新时代乳山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和上级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践行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不断优化教育供给,努力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奋力开创新时代乳山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着力加强教育系统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四个服务”。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教育公益性,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质教育需求作为根本目的,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3.坚持优先发展。树牢抓教育就是促发展、谋未来的理念,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上优先安排教育、财政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教育、公共资源配置上优先满足教育。

    4.坚持立德树人。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实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

    5.坚持改革创新。以改革精神和创新思维,破除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尊重基层首创精神,充分调动学校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6.坚持扎根乳山。坚持为乳山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推动产教融合,开展市情教育,增强学生家乡情怀,全力培育阳光学生、阳光教师、阳光学校,打造“阳光教育”品牌。

    二、目标任务

    2025年,全市教育基础性制度体系建立健全,建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全面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形成校园精致高雅、学生健康成长、教师职业幸福、人民群众满意、服务社会有力的教育发展格局;到2035年,实现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教育现代化,全面建成教育强市。

    (一)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城区公办幼儿园规模适中、布局合理,力争全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5%左右、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超过85%、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超过50%,争创“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市”。

    (二)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学校布局适宜,满足学生就近入学需求。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在教师队伍、办学条件、办学质量等方面,确保初中、小学学校优质均衡系数分别小于0.5、0.45,争创“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市”。

    (三)高中教育特色多样。优化普通高中优质资源,启动普通高中特色学校建设,对接强基计划,建设涵盖人文、社科、理工、艺体、科技等领域的特色学科,创建4-5个特色学科基地,争创省级特色高中学校。

    (四)特殊教育适宜融合。落实“医教结合”“康教结合”改革,建立从学前到高中15年特殊教育体系,健全随班就读、送教上门保障机制。

    (五)职业教育贯通融通。推动威海机械工程高级技工学校与山东外事职业大学等高校对接,开设“3+4”中高职对口贯通的本科班,拓展生源渠道,争创技师学院。推进普职融通,对接乳山产业发展人才需求,加快风电新能源、智能制造、智能养老等专业组群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行现代学徒制,培育产教融合型企业。

    (六)高等教育优化突破。采取招商引资、联合办学等方式,吸引知名院校、科研机构来乳办学。推动山东外事职业大学创办全国一流职业大学,深化校地合作,促进创新成果转化,建设产教融合科创园区,打造创新创业集聚区。

    (七)民办教育规范有序。加强民办教育机构监管和绩效考核,强化举办者主体责任,建立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扶持与办学品质挂钩的联动机制。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完善多部门联合执法机制。

    (八)终身学习体系健全。推动继续教育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统筹协调发展,促进各类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学习成果认定转换。鼓励学校教育资源向社区教育延伸,持续开展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全民阅读活动,全面开展社区教育机构标准化建设,建立覆盖全市的三级社区教育办学网络。依托智慧城市建设,发挥在线教育优势,完善终身学习网,建设学习型社会。

    三、重点举措

    (一)健全体制机制,进一步贯彻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1.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落实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深入教育一线调研、为师生上思政课和联系学校等制度,完善党领导教育工作的体制机制。牢牢掌握教育领域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提高对网络、社会舆情的监测、研判、分析和处置能力。突出党建引领,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深入开展“五化五星”基层党组织创建工作,推动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建立“1+N”引领和“双培养”机制,形成“党员教师骨干化、骨干教师党员化”格局。强化“党建带团建、队建”,持续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把教材体系、教学体系有效转化为学生的知识体系、价值体系,不断提升思政教育能力。深化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常态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提升教育惠民效能。(责任单位:市委教育工委、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团市委,列第一位者为牵头部门,下同)

    2.突出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把教育优先发展作为推进新时代现代化强市建设的重要先手棋,推动教育体系与产业体系、社会体系、科技体系等有效对接。推动市域内城乡学校实施建设标准、教师编制标准、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基本装备配置标准“四统一”。建立财政性教育经费与财政收入相适应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生均财政经费拨款动态调整提高机制,确保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只增不减,确保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只增不减确保公办幼儿园、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中小学校、中职学校生均公用经费达到省市标准并逐步提高。(责任单位:市委教育工委、市委编办、市科协、市发改局、市教体局、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住建局)

    (二)改善资源供给,进一步提升硬件设施保障水平

    3.提升校舍园舍保障水平,加大教育设施建设力度。将教育设施布局优先纳入全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详细规划,明确教育用地位置和规模,严格按规划进行预留和管控,并根据教育资源供给需要适度超前建设。根据生源变化和校园安全需要,适时实施学校布局调整、新建、校舍改造加固等。出台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管理办法,规范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的规划、建设、验收、移交等程序,解决城区公办幼儿园不足的问题。(责任单位:市教体局、市发改局、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局、市住建局)

    4.提升教学设施设备现代化水平。分年度实施教室多媒体、学校网络安全配套设施、教师办公计算机、教学区域网络无线覆盖更新,以及人工智能综合创新实验室、智慧校园、智慧教室、初中大数据系统建设等信息化提升工程;完成教室照明设施、实验器材等更新以及创客教室、物理创新实验室建设等。(责任单位:市教体局、市财政局、市大数据中心)

    (三)创新人才引育,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素养

    5.统筹编制管理,创新补充机制。加强中小学教师编制管理,统筹一定数量的事业编制,优先满足学校人员数量需求,为学校提供师资保障。配齐配优高中学段学科教师,建立义务教育学段以公费师范生为主体的教师队伍补充机制,结合教师轮岗交流、“县管校聘”等政策,建立“定向招引—梯度培养—均衡配置”的队伍建设模式,引进实用型骨干教师。强化对“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师范生培养院校的优秀毕业生的宣传,吸引优秀人才到乳任教。根据在园幼儿数量,有序增补幼儿教师。制定各类人才奖励标准,完善考核办法,激励优秀学子回乡从教,吸引外地人才来乳从教。健全优秀教师奖励、年青教师激励和荣休礼遇等机制,实现事业引人、感情留人、待遇招人,稳定教师队伍。(责任单位:市教体局、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委编办、市财政局、市人社局)

    6.优化教师岗位职称评聘。稳妥推进职称评聘制度改革,加大教育系统中高级职称评审数量,按每年不超过中、高级各系列岗位总量15%的比例进行职称评聘,逐步达到省定岗位标准。建立中初级岗位贯通使用机制,由教育部门统筹使用。教育系统按3年一个轮次,进行专业技术岗位聘用。教师岗位设置执行省定最高标准基础上,设置特设岗位用于援疆援藏援青、高层次人才引进的超岗位聘用,缓解高级教师岗位职数不足问题。(责任单位:市教体局、市人社局)

    7.提高教师收入水平。建立中小学教师工资与公务员工资长效联动机制,确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落实国家和省市关于农村教师待遇的各项政策,并向艰苦偏远乡镇教师倾斜。探索设立“母爱乳山教育基金”,对一线优秀教育人才(团队)按类别给予年度考核奖励,对获得省级教学、教科研成果奖的,给予相应的资助。(责任单位:市教体局、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行政审批服务局)

    8.深化师德师风建设。实施“新时代师德提升行动”,建立教师志愿服务、信用积分、入职宣誓、师德师风承诺和师德师风负面清单等制度,引导教师自觉恪守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筑牢教师的信仰根基,培养教师的育人情怀,让教师成为学生理想、信念和道德的表率。深入开展“师德师风专项治理行动”,严肃查处有偿家教、私自办班、体罚学生、“微腐败”等师德失范问题,视情节轻重与教师资格证注册、吊销挂钩,并给予降低岗位等级或撤职、开除等处分。建立教师减负清单,做到每年更新发布、动态调整,促进教师静心从教。(责任单位:市教体局、市社会信用中心、团市委、市人社局)

    9.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加大教师培训经费投入,鼓励教师学习深造,实施“新时代师能提升行动”,落实教师教学基本功强化计划、新任教师三年跟踪培养计划、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2.0工程,提升教师育人能力。健全校长选任机制与管理办法,完善校长职级制,推进中小学校长年轻化,落实办学自主权,推进教育家办学。简化教育干部选任流程,由教育部门根据学校情况自行调整,报组织部门备案。落实教育干部和教师轮岗交流,引导优秀校长、优秀教师向薄弱学校流动。到2025年,培养市级及以上名校(园)长20人、名师200人、名班主任200人,培养一批在全省、全国有影响力的名师。(责任单位:市教体局、市委组织部、市财政局、市人社局)

    (四)推进改革创新,进一步厚实教育教学内在动能

    10.抓细教学改革。推进幼小初高一体化课程教学研究,构建纵向衔接、学段贯通的教学机制,建设与新课改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探索推进课程整合下的跨学科学习,打破学科知识壁垒,培育学生综合能力。启动实施强课提质行动,形成一批优秀教学模式、教学案例、教学成果。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全面建立学情会商和教师教学述评制度,开展差异化教学和个别化指导。各学段教学质量的主要指标在全省位次明显提升。(责任单位:市教体局)

    11.抓实教科研改革。完善教研科研工作体系,构建市内小循环与市外大循环相结合的大教研格局,建立专家智库,健全教学成果孵化、培育、推广机制,促进教研科研工作科学化、专业化和规范化。健全教研员准入退出机制,落实教研员驻点教研、进校授课议课制度,辐射带动全市中小学提高教研水平。(责任单位:市教体局)

    12.抓牢教育评价改革。完善中小学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实施“底线+特色”“规范+示范”评价,鼓励单项创新,注重发展度考核。转变教师评价导向,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的第一标准,将认真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作为评价教师的基本要求,推行分类分项评价奖励。改革学生评价,建立全过程、全时空、全方位的“立体评价”模式,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实施“增值”评价。(责任单位:市教体局)

    13.抓强集团化办学改革。按照“城乡统筹、强弱搭配”原则,组建以城区学校为核心校、乡镇学校为成员校的办学集团,厘清集团核心校与成员校之间的权责,推动集团内学校深度合作、融合发展。加大教育集团人、财、物等要素统筹力度,设立集团化办学专项资金,用于支持集团骨干教师走教、优质课程开发、教研科研联动等。到2025年,打造8个具有规模优势及品牌影响的现代化教育集团。(责任单位:市教体局、市委编办、市财政局、市人社局)

    14.抓硬“双减”改革。把贯彻《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和“五项管理”,作为重要政治任务,贴近群众需求,先行一步严格落实。建立“三提两优一减”机制,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作业设计质量和学生身体素质,优化校内课后服务和作息安排,减少考试次数,让学生的学习更好地回归校园。采取“政府补助+适当收费+贫困减免”方式,按每生2-4元标准核增学生托管经费,纳入财政全额保障,用于补助教师课后托管服务,弥补课后托管服务成本。建立校外培训机构培训内容备案与监督制度,严格审核培训机构的自编材料、选用教材,严禁使用境外教材;建立部门协同查处机制,坚持常态整治、顶格处罚,提高违规培训的违规成本。(责任单位:市教体局、市委宣传部、市委政法委、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住建局、市文旅局、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税务局)

    15.抓早智能时代教育创新。建设智慧教育大数据中心,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优化完善中小学在线教学资源建设,开发涵盖全学段、各学科的在线教学资源包,打造面向全市学生在线开放的“乳山金课”公益课堂。到2025年,建成集教育管理、学校教学和公共服务应用功能为一体,覆盖全市基础教育所有学校的智慧教育云平台。(责任单位:市教体局、市大数据中心)

    (五)落实五育并举,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16.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健全“三全育人”工作体系,优化德育课程、学科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和实践活动课程“四位一体”育人载体,推进中小学、幼儿园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建设校园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传承乳山红色文化基因,编好用好乳山乡土文化读本。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不断增强学生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和创新创造本领。(责任单位:市教体局、市委宣传部、市马石山管理服务中心、市委党史研究中心、团市委、市妇联、市文旅局)

    17.聚力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建立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管理、评价机制。深入推进小学育苗、初中成长、高中提升工程,建立创新型学生培养梯队。对标新高考改革、强基计划等,优化整合国家课程,研发强基拓展课程,开展奥赛、科技、艺体等领域的特长培训,拓展学生成才渠道,实现全国学科竞赛金牌零的突破、双一流高校录取人数明显增长。(责任单位:市教体局)

    18.提升学生身心健康水平。落实《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实施学校体育质量提升计划。推进阳光体育行动,落实奥运项目进校园,构建循序渐进、科学衔接的体育课程体系,帮助学生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深化体教融合,抓好市队县办、县队校办及学生联赛工作,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公共体育场馆向学生免费或低费开放。定期开展学生体质监测,建立学生健康大数据监测平台,保障学生每天1小时体育运动和充足睡眠,力争学生近视率每年下降1个百分点。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立以综合实践学校为总中心、各中小学校为分中心的心理辅导机构体系,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测评筛查,进行精准心理疏导和干预。(责任单位:市教体局、市卫健局)

    19.提升学生美育素养。落实《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实施学校美育质量提升计划。加强分类指导,鼓励特色发展,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美育发展格局。树立学科融合理念,推动高雅艺术进校园,大力开展以美育为主题的跨学科教育教学和课外校外实践活动,建立常态化学生全员艺术展演机制,帮助学生掌握1至2项艺术特长。加强美育社会资源供给,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为学校美育教学服务,鼓励优秀文艺工作者到中小学兼职任教,新建文化艺术项目优先建在学校或其周边探索试行将音乐和美术纳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责任单位:市教体局、市委宣传部、市文联、市文旅局)

    20.提升学生劳动品质。落实《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优化劳动课程设置,形成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立政府统筹规划配置中小学劳动教育资源机制,协调和引导企业公司、工厂农场等履行社会责任,开放实践场所;组织动员社会力量、搭建活动平台,共同支持学生深入城乡社区、福利院和公共场所等,参加志愿服务、公益劳动等。强化实践教学,推动综合实践学校与外合作,共建STEM教学实践中心、科技孵化园等,满足学生多元发展需求。(责任单位:市教体局、团市委、市科技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文旅局、各镇政府、城区街道办事处)

    (六)优化育人环境,进一步健全教育治理防控体系

    21.提升教育治理水平。积极推进依法行政、依法治校,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校园信用体系建设,落实义务教育招生“一网通办”“阳光分班”制度。健全完善学校章程及规章制度体系,构建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强化市级家长委员会代表、特约教育参事、特约教育督导员作用,提升学校办学民主化、规范化、现代化水平。加强学校法治工作,建立健全教育系统法律顾问制度,落实法治副校长进校园,保障师生权益。(责任单位:市教体局、市委政法委、市法院、市检察院、市妇联、市公安局、市司法局)

    22.完善安全防控机制。全面落实一岗双责,强化校园安全网格化管理,打造综合监管格局,减少一般事故、防止发生较大及以上学校安全责任事故,提升平安校园建设水平。创新安全教育方式,强化校园安全应急处置能力建设,提高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增强防灾和自救自护能力。完善学校安全管理责任体系,全方位推进校园安全防范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建设,实现校园保安、技防、校车、食堂等配备建设与管理达标率100%,建立“探头站岗、鼠标巡逻”校园安全风险防控预警平台。聚焦校园安全重点领域、关键问题及各种不安全因素,强化校园周边综合治理,完善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治理体制机制,确保校车安全、校舍安全、食品安全,狠抓预防溺水治理,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加强学校食堂规范管理,确保校园食品营养健康和安全。加强学校传染病防控体系建设,建设“零疫情”校园。(责任单位:市教体局、市公安局、市交通局、市卫健局、市应急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大数据中心)

    四、工作要求

    (一)强化组织领导。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领导体制,把教育改革与发展纳入议事日程,建立统筹决策、研究咨询、分工落实、督查督办的工作推进机制。落实相关部门及镇(街、区)责任,形成责任清单,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举措落实落地。

    (二)强化舆论宣传。加大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重要论述和各级教育大会精神的宣传,强化对高质量发展目标、路径、措施的宣传和解读,突出对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家长和捐资助学典型的宣传,在全社会营造关心、支持、参与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氛围,助推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四位一体”育人格局和健康教育生态的形成。

    (三)强化跟踪问效。将履行教育职责纳入部门及领导干部考核,把结果作为履职评价、干部选任、表扬奖励的重要依据和参考。强化市委教育工委、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职能,扩大督学队伍,落实督导专项经费,发挥督政、督学作用。落实报告、反馈、整改、约谈、通报等制度,压实履职责任。对履责不力的,依法依规追究有关部门和人员责任。

    乳山市人民政府

    2021年1130